巴尔虎人即巴尔虎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
呼伦贝尔市的巴尔虎三旗,即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和
陈巴尔虎旗。历史上,巴尔虎作为一个著名的部族名和地名,曾用来泛指两个地区:一是指
贝加尔湖以东的“巴儿古真河”一带;二是指
大兴安岭以西的
呼伦贝尔地区。
巴尔虎的历史,可以从公元前3世纪古巴尔虎人参加了一个被称为
丁零的部落联合体(比部落联盟更低的一种联合)算起。千百年来,巴尔虎人作为原蒙古人的一支,始终以原住居民的身份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及呼伦贝尔地区,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消失,巴尔虎人失散了再聚集在一起,这一点在中外历史上也是少见和难得的。
到了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巴尔虎在今贝加尔湖东部的“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狩猎半畜牧的生活。元代将这里称为“八里灰地面”,即
马可波罗所记的“巴尔忽之原”。当时这里盛产一种叫“
海东青”的
猎鹰,
回回商人常来这里贩鹰获利。由于巴尔虎等生活在蒙古草原北部的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尔坚”,意为“林木中百姓”。在
元朝时,巴尔虎人便被称为“蒙古八喇忽角”了,这是巴尔虎人正式以蒙古人的身份参与元代社会活动的例证之一。
从
北元至
清初,当时的
蒙古族被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西蒙古两大集团内均有巴尔虎人。在各封建主内部相互混战和实施封建割据的局面下,巴尔虎面临着自蒙古各部统一(即被编入各千户)以来的第二次大离散的考验。
北元前期,巴尔虎除在传统牧地贝加尔湖至呼伦贝尔一带游牧外,有时还随从属的封建领主参与更远的大游牧。如从呼伦贝尔至
呼和浩特一带往返游牧,从内蒙古西部至
青海一带往返游牧等。这样的大游牧最短的一个周期是一年,时间长的往往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
最后,在各种势力的交叉影响中,右翼蒙古的势力迅速衰落,巴尔虎人在
青海的活动便终止了。关于他们的流向,除少数一部分融入留在青海的蒙古人中外,大部分成为
漠北喀尔喀及漠西
卫拉特的属部。少数返回内蒙古的,大多数融入
察哈尔蒙古族中。
清初,清在统一
黑龙江流域的过程中,
努尔哈赤和
皇太极还降服了西至贝加尔湖的蒙古各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侵入巴尔虎人的故乡贝加尔湖一带。这时,巴尔虎的主体已成为
喀尔喀蒙古的属部。正当喀尔喀蒙古的抗俄斗争进入关键时刻,
噶尔丹突然抄袭了
喀尔喀蒙古,使喀尔喀蒙古不得不南下内蒙古。巴尔虎人随喀尔喀蒙古内迁内蒙古后,一直处于一种颠沛流离,频繁迁徙,人口失散的状态之中。当噶尔丹之乱平息后,除大部分巴尔虎人随喀尔喀封建主重返漠北外,还有一部分志愿入旗的巴尔虎人,被清廷分散编佐驻防各地。被编入八旗的巴尔虎人,除主要驻防东三省外,另外还有一部分巴尔虎人被编入
察哈尔八旗、
京师八旗中。据有关史料记载,仅驻防
盛京(今
沈阳)一带的巴尔虎旗人便有5,000人。这些巴尔虎旗人的后裔,后来大多融入到
满族中,成为与呼伦贝尔的巴尔虎人同一祖先的两个兄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