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当舞,甘肃省岷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巴当舞源于古代羌族人的“祭山会”、是羌族先民们祭祀神灵较原始、较尊贵的礼仪。
远古时期,生活在甘肃
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举行“巴当舞”娱乐活动,以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通过对岷县巴当舞的深入调查发现,巴当舞传承与保护的历史过程比较曲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家政府对巴当舞文化的态度由初期的“限制”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压”,变为改革开发后的“包容”。随着国家政治氛围日益宽松,巴当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身份成为当地社会的共识。
1953年以前,巴当舞管理的主体是自发的宗族组织,其传承的主体是家庭,传承的是血缘关系,核心功能是宗教仪式功能和文化记忆认同功能。
1954年到1965年,巴当舞管理的主体是村落年长的老艺人,传承主体是公民个体,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文化功能没有发生变化。
1966年到1977年,巴当舞受文革的影响,无管理和传承主体,传承暂停。
1979年到1997年,巴当舞管理的主体是民间权威的自发组织,传承主体是社会民间组织,传承方式是老艺人的培训,宗教仪式和文化记忆功能减弱。
2000年到2021年,巴当舞的管理主体是当地县文化局,传承主体是当地政府,传承方式是政府组织培训,其功能是表演,巴当舞在“文化遗产”语境中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巴当舞的过程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为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辛勤劳作了一年的村民在庆祝春节这个较为隆重的节日时,聚集在打麦场上,生起篝火,由春巴带领,每户抽一名男子,手拿巴当载歌载舞,村里其他村民站在外围拍手起舞,并随着春巴的领唱进行上百人的大合唱,这一部分称为“安场巴当”,其舞蹈步法有二十多种,而较为常用的有直脚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难直洋撒、雄巴、难个儿麻难、噢洋洋、古艾、撒艾等9种,而且一种步法一种唱腔。一到晚上,上百人围着篝火跳起粗犷豪放的巴当集体舞,其场面庄严、热烈,充满了神秘色彩。安场舞结束后,由春巴带领进行下一场表演—“敬山神舞”。敬山神时,春巴与参加巴当舞的众男子围着燃起的大火拜五方,并在秋千架下进行新的舞蹈,其步法与安场步法不同,也有十几种之多,较为常见的步法有噢乃洋撒、沙乃洋撒、噢达、沙母洋、噢呦呦等5种。敬山神结束后是“扯节勒”,这是“巴当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进行藏语大合唱。同时,还合唱酒曲、茶曲,围观的群众也参与其中,或拍手、或歌唱。
表演道具
巴当是舞蹈中较为主要的道具,古代称作“雷粪”,俗称“拨浪鼓”、“长柄鼓”,由一种用羊皮加工的双面手摇鼓(直径30公分,厚度10公分,手柄长50公分)制成,每个村寨的每家每户都有至少一个巴当,每个村选一个春巴(领舞者)与一个巴当舞组织者,且春巴和组织者是轮流但任。春巴的角色相对比较稳定,春巴新上任时要接受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谱》的学习,《巴当舞曲谱》由春巴保存,据说“巴当舞”这种古羌族特有的文化流传于明宣德年间,而当下仍然完整地保存于岷县的各个村落。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巴当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藏族人民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较大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不但保留了较为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满了阳刚之气。
巴当舞蕴藏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国边陲民族历史发展、文化交融和演变的活化石。
传承状况
巴当舞在当地依然流传有序,保留了一整套完备的程式。但是,这种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的传统歌舞,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承后继乏人。
传承人物
杨景艳,男,1951年1月出生,汉族。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巴当舞,甘肃省定西市岷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岷县文化馆获得“巴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甘肃省岷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4年10月6日,在广西百色结束的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中,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创排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当舞》夺得金奖。
重要活动
2020年11月28日上午,甘肃定西冬春季冰雪温泉乡村游推介活动在福州举行,活动上表演了《巴当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