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尔哈
原凉山州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巴莫尔哈,彝族,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大屯乡人。毕业于原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中共党员。
人物经历
1950年至1952年在西南团校学习;
1952年至1954年在原共青团西康省委、凉山工委工作,任省青联执委、团工委委员;
1954年至1958年先后在州政府人事处、甘洛县政府任干事、副处长、副县长;
1958年至1960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上学;
1960年至1975年在团州委、州委宣传组、州歌舞团工作,任团州委副书记,兼任州青联主席、省青联副主席、州体委副主任,州革委宣传组副组长、州文化局副局长兼州歌舞团团长;
1975年至1981年1月任州农机局长、党组书记;
1981年1月至1986年任西昌市市长、中共西昌市委书记;
1986年至1991年任凉山州政府副州长;
1991年至1996年任州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州三至五届人大代表
1999年1月退休。
人物工作
巴莫尔哈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担任什么职务,都能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爱憎分明、廉洁奉公,关心下级、知人善任,为人正直,处事公道,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他始终把搞好领导班子团结,推动事业发展当作工作目标;他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对党的建设常抓不懈;他锐意改革,大胆开拓,使其所领导的工作单位保持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工作蒸蒸日上,政绩突出,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干部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在主持西昌市党政全面领导工作期间,在州府分管文教卫生、广电、计生、体育、外事等项工作期间,直接领导并担负凉山宾馆、凉山民族中学、凉山广播电视中心、凉山州体育馆、凉山州图书馆、纪念红军长征大型雕塑《彝海结盟纪念碑》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中,巴莫尔哈为西昌市和凉山州的改革开放、城市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与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一九八三年至二○○一年他十二次被州绿化委员会、州卫生局、省绿化委员会、省卫生、农牧、公安、广电厅、全国爱卫会、四川省社科联等单位评为和授予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一九八四年至一九九四年四次被中共凉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模范”、“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二○○一年至二○○五年三次被州政协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参与活动
他亲自倡导、策划并参与编创、规范和推广普及的凉山彝族“达体舞”被誉为是“近百年来彝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场变革、一场革命。”“达体舞”的编创成功,不仅继承并弘扬了彝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对当代彝族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与进步,对彝族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保护、承传和弘扬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州政府的授权和支持下,巴莫尔哈再次出面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和上千的演绎人员精心策划和编排,采用DVD/VCD/CD介质,以全新设计、录制推出一套集“中国彝族达体舞”和“阿诗且”(彝族青年舞)为一体的教学片和音乐,于2005年8月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唱片成都公司和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在他和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的支持下,“山鹰组合”与“黑虎组合”(“彝人制造”的前身)先后走出大凉山州,推动了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巴莫尔哈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百忙中,一直坚持搜集彝族民歌与传统音乐素材,在汲取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词曲,其中的酒歌《苏慕迪韦沃》脍炙人口,也是传唱最为广泛的作品之一。2005年,年过七旬的巴莫尔哈为了表达他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同胞的热爱,把他自己作词作曲的部分歌曲集纳成《情洒凉山》专辑出版。2006年他又从自己和巴莫姊妹彝学小组长期搜集的凉山著名民间艺人创作演奏的136首器乐曲中精选出22首曲目,集成为中国彝族民间器乐经典《大凉山天籁之旅》,同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
巴莫尔哈现任凉山州彝学会会长、凉山州曲艺家协会名誉会长,平日里除搜集彝族民哥与传统音乐外,同时从事彝族文化研究,著有《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获州委、州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鹰组合”与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走向》、《话五十载沧桑巨变,迎千禧年彝学繁荣》、《彝家有女在哈佛》等文。其个人事迹曾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彝族人物录》等。
2006年9月
巴莫尔哈语录
我们的祖先说:彝、汉、藏等各民族都是天和地的娇子,都是情如手足的亲弟兄。我们的骨子里有祖先传下来的基因,就是讲求兄弟般的民族团结与和睦共荣。人多不受人羡慕,团结倍受人羡慕。各族儿女团结一心,祖国统一、强盛,中华民族就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明】彝族民间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族群起源神话,讲述的是彝、汉、藏等各兄弟民族都是同根的亲兄弟……。说到团结的重要,彝族尔比(谚语)说:飞禽类最团结的是鸿雁,领头雁一转变(身)雁群都跟着转身(弯);偶蹄类最团结的是羊群,领头羊一转身(弯)群羊都跟着转身;你人再多不团结不齐心,人家都不羡慕你,你人少很齐心很团结,人家都羡慕你。我经常在群众中和机关同事中、干部中讲民族团结,讲祖国统一时爱引用以上寓意深刻的彝族“尔比”(谚语)。
人活着像“扎布”,脚断就断,手断就断,只要有口气就蹦就跳,脚手都没了,就无憾了。一个革命者,活着就要殚精竭力地为人民谋福利,只要尽了心力,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我们这一生就“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了。
【说明】汉语有句歇后语:“秋天的蚂蚱,跳不了几下。”而彝族谚语却说“秋天的扎布(蚂蚱),跳不了几下也要跳几下。”“扎布”属昆虫类,似蚂蚱,其手脚都易折,为了生存就要蹦就要跳,今天断一支脚,明天断一支手,手脚都断完了,也就死了也就死而无憾了。彝族这个格言比喻:人活着就要拼命地工作,直到自己已经作不起事了,就没白来这个世界了,死而无憾的意思。我在工作中喜欢用这些比喻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和自己的部下努力工作。
中华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都是祖国的文化瑰宝,是56个民族的祖先数千年来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知识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基因,生动地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我们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扶助、保护和培养。
2006年5月
人物评价
守望民间传承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
孙自强
──《情洒凉山:巴莫尔哈个人作品专辑》序
在彝族地区,巴莫尔哈的名字始终与彝族“达体舞”联系在一起。他倡导、策划并参加编创、规范、推广和普及的“达体舞”,他作词、作曲的“彝族阿诗且”(青年舞),不仅继承和弘扬了彝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对彝族民间舞蹈和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和巴莫尔哈同志1950年一起进西南团校学习,以后又同做青年工作,从相识到相知,是几十年的老战友。在这几十年里,巴莫尔哈同志在从事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对彝族舞蹈情有独钟,一直坚持在业余时间搜集彝族民歌与传统音乐素材,在汲取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词曲。多年来,他还担任着凉山州彝学会的会长,在创作的同时潜心研究彝族文化,著有著有《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山鹰组合”与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走向》、《话五十载沧桑巨变,迎千禧年彝学繁荣》、《彝家有女在哈佛》等文。巴莫尔哈长期致力于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扬,彝族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尤其是在民族民间音乐方面不遗余力。在他和巴莫姊妹彝学小组的支持下,“山鹰组合”与“黑虎组合”(“彝人制造”的前身)先后走出大凉山,推动了彝族原创音乐的发展。因此,作为彝族民间音乐的搜集人和倡导者,巴莫尔哈也是彝族现代“新民乐”的开拓者与实践者。
他在一篇创作随感中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彝人,我力图把自己对民间歌诗传统的文化思考、对民族文化经验的深刻体会统合到音乐创作实践中,让曲调扎根于凉山的沃土,让歌声沁润上时代的特色。彝族当代音乐人应该做一位负有历史使命感的诗人:守望民间,传承文化,以彝民族的歌诗精神建构更高远的音乐理想。在当代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彝族原创音乐应着力表现中国彝人的文化独特性,涵映先祖传统的生命力,丰富人类共通的人性表达,承传民间艺术的人文精神……
巴莫尔哈同志对民族民间歌诗和音乐的认识、理解是深刻的,搜集、整理和创作的体会与经验也是丰富的,因而在他的歌曲专辑《情洒凉山》中,如“美丽的凉山”、“相聚在凉山”、“迷人的泸沽湖欢迎你”、“五十六个儿女同唱一首歌”等等作品中能够体现出纯真、质朴而又优美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特色。这些作品正是他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的集萃之作。音乐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声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音乐人、民族音乐学者和听众关心中国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的发展,关注来自大小凉山这一特定音乐时空的“声音”及其深蕴的文化表达。
作为年过七旬的彝族人民的儿子,巴莫尔哈同志为了表达他对祖国、对民族、对家乡、对同胞的热爱,把过去创作的部分歌曲选出十二首,集纳成《情洒凉山》专辑出版,我为之高兴,为之祝福,并写下了这些感想权作为序言。
2005年7月6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5 15:3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