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印人
2004年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
《巴蜀印人》是2004年巴蜀书社出版的图书。
四川篆刻
中国玺印制度,所以昭信取证,弼助政令,乃我国独有之文化。考究其源,盖始于商周,递经推演,由官而私,类别日多,功用日溥。元、明以降,玺印由单纯的实用功能分化出篆刻艺术。文人篆刻家,鼓石弄刀,尺寸兴波,沟浍之水,衍为江河,遂使篆刻跻于艺术之重要席次。
公元16世纪,中国出理了资本主义萌芽,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商贾云集,文人集居,篆刻艺术得以迅猛发展。由于所受教育、审美情趣、创作技巧的不同,便产生了各种特色鲜明的篆刻艺术流派:多种流派,此起彼伏,各具风貌,争奇斗艳,蔚为壮观:这些在当时占有一定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对全国各地后来篆刻艺术的分裂、生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山川峻秀,人杰地灵。人文之盛,几甲天下:但于此时,川人习惯于固有之安全感,沉醉于古代巴蜀文明的封闭体系之中,惰性越来越重,处于昏睡状态。与人文其他领域一样,篆刻艺术犹如死水一潭,无一丝涟漪。
至清同治朝始,在外力的推动之下,川人如梦初醒。其时,士心振奋,文教蔚兴,篆刻艺术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姚觐元、陈定波、刘家谟、吴伯龙、曾应台、杨宝田、邱东霖、盛樾、刘敦山、邹济、盛光伟等一批有实力的篆刻家,一大批篆刻人物围绕在他们周围,形成了四川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一次高潮中,刘家谟、邱东霖,盛光伟三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及至民国,一大批四川文人开始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不少印人在重视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开始虚心向皖、浙诸流派学习,突破僵化、封闭、自满的偏私与狭隘,开启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法,涌现了乔大壮、张叔玉、花效时、杨鹏升张大千、肖友于、公孙长子、徐寿、曾默躬、沈中、沈悫、张洼父、周菊吾、罗祥止、刘孟伉、施孝长、冯建吴、余中英、曾右石、李中荃、黄世铭、游丕承、苏园等一大批各具个性风格的篆刻艺术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云集了一大批从全国各地赴川的篆刻俊彦,如唐醉石、曾绍杰、高月秋、徐文镜、谢梅奴、蒋维崧、王王孙、马一浮、高甜心、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杨仲子、吕凤子、马衡、商承祚、董作宾、魏大坚等,他们与四川印人一起,围绕抗击日寇、拯救中国这个中心,兴学校,带徒弟,办展览,写文章,出印集,搞义卖,组织印社,交流印艺,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影响极大。寓川印人与四川印人一道,共同开创了四川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在这次高潮中,四川印人乔大壮、肖友于、杨鹏升三人在全国最有影响。尤其是乔大壮,他的印风,在全国引起震撼,至有“南乔北齐”(白石)之说。
解放后,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印坛的青年作者,如黄世铭、冯建吴、曾右石、李中荃、游丕承、苏园等篆刻家,承担起了培养篆刻人才的重责。也就在这一时期,有着深厚家学渊源的徐无闻突现锋芒,以其学术修养、篆刻创作、篆刻教育等,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在四川各地,周植桑、柘远增、陈鸿枢、母前轮、韩左手、周漫白、文维义、温原兴、刘雅楼、陈沫吾、陈明德等一批印人,在篆刻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周正举,号呆翁,江苏省淮宁人,一九四一年出生。一九六六年七月毕业于江苏省徐州师范学院(今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这县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和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退休后专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2 09:0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