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布莱特纳
德国退役足球运动员
保罗·布莱特纳(Paul Breitner),1951年9月5日出生于德国科尔伯莫尔,德国足球运动员,场上司职后卫,曾效力于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以及不伦瑞克足球俱乐部,现已退役。
早年经历
作为一位政府官员的唯一儿子,保罗·布莱特纳成长于上巴伐利亚的弗赖拉辛格,并在特罗因斯泰因就读基姆高高中(Chiemgau-Gymnasium)。当他10岁的时候加盟科尔贝尔莫尔青年队(SV-DJK Kolbermoor),随后又转投其父亲任教的弗赖拉辛格青年队(ESV Freilassing)。由于顽强的决心和抱负,布莱特纳为自己制定了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课程,终于在1968年被提拔至德国青年国家足球队。在当时的集训中,布莱特纳与乌利·赫内斯成为队友,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时至今日双方仍在一起工作。1968年9月22日,布莱特纳在奥格斯堡代表德国国青队以1:4不敌南斯拉夫的比赛中首次披挂上阵,接着又陆续为国青队出场15次。1970年,布莱特纳完成高中学业及参加了高考,然后在慕尼黑师范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主修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成为同时兼顾球员身份的特殊学生。
运动生涯
德甲出场/进球:285/93
拜仁慕尼黑:255/83
不伦瑞克:30/10
西甲出场/进球:84/10
曾效力球队:不伦瑞克足球俱乐部
科尔贝摩尔 Kolbermoor (1957--1961)
弗赖拉辛Freilassing (1961--1970)
拜仁慕尼黑(1970--1974)
皇家马德里(1974--1977)
不伦瑞克(1977--1978)
拜仁慕尼黑(1978--1983)
布莱特纳是70年代那支强大西德队中的重要一员,随同球队他获得了相当多荣誉。1972年,西德队夺得了欧洲杯冠军,1974年,西德队更是在本土夺得世界杯冠军。在那届大赛中,布莱特纳打进3个进球:对智利和南斯拉夫时两脚远射破门,决赛对荷兰,他罚中了扳平的点球。同样是1974年,布莱特纳随拜仁夺取了欧洲冠军杯,这时他还未满23岁,但却已经赢得了一名球员所能梦想的一切冠军荣誉。
不久后,布莱特纳转会至海外,寻求新的挑战,他的落脚点是西班牙皇家马德里。在那里,布莱特纳踢了3年时间,帮助皇马2夺联赛冠军,并夺取了西班牙国王杯。1977年,布莱特纳回到了拜仁。
布莱特纳在西德队的生涯并不完整,由于与教练组和部分球员有矛盾,他一度退出了国家队,并错过了1978年在阿根廷举行的世界杯。1982年大赛前夕,布莱特纳改变想法重返西德队,鲁梅尼格的劝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1982年世界杯,布莱特纳帮助西德队闯入决赛,虽然1比3输给意大利屈居亚军,但他在决赛中打入一球,成为了继瓦瓦和贝利后,第三位在两届世界杯冠亚军决赛中有进球的球员。
1983年,布莱特纳退役,在他效力拜仁和皇马的日子里,共夺得7次联赛冠军,还曾1次当选德国年度足球先生。
技术特点:
布莱特纳作风顽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斗士。以禁区外的大力远射见长,在加盟皇家马德里前一直司职左边卫,到了西班牙后转型成为一名中场中路球员。尽管速度和头球技术都谈不上一流,但是防守位置感一流,而且拥有惊人的进攻能力。
职业生平事迹:
“爆炸头”布莱特纳少年得志,1970年时年仅19岁的他与拜仁慕尼黑签约,并在一年后入选了前西德国家队。布莱特纳职业生涯初期是一名左后卫,随后逐渐转型为一名中场球员。
布莱特纳在1972年随前西德队夺得欧洲锦标赛冠军,两年后又帮助国家第二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作为一名后卫,他在这届比赛中打进了3球,包括了对智利和南斯拉夫时的远射及对荷兰的决赛中的点球。同年,22岁的布莱特纳随拜仁夺得欧洲冠军杯冠军,足球生涯达到巅峰。
然而,布莱特纳古怪的作风无论是在国家队还是在拜仁都与队中正统、保守的贝肯鲍尔形成鲜明的对比,遭到教练、队友和球迷的众多非议。为此,布莱特纳在1974年世界杯后远走西班牙,加盟皇家马德里。正是在这里他开始了从后卫到中场球员的转型。在效力皇马三年间,他在各项赛事中总共出场100次,打进10球,并随队夺得两次西甲冠军和一次西班牙杯赛冠军。不过他在皇马的最后一个赛季并不成功,于是便重回德国加盟不伦瑞克,在效力该队一个赛季后他重回拜仁慕尼黑,并在那里踢了5个赛季。在1977/78至1981/82这五个赛季里,布莱特纳每个赛季都能取得双位数字的进球,攻击力之强可见度。
正是在二度效力拜仁的这段时间里,布莱特纳以自己超凡的表现再一次征服了球迷,他于1981年获得了德国足球先生的称号,并在同年重回国家队。一年后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杯上,布莱特纳率领重建中的西德队杀进了决赛,虽然他们最终以1比3不敌意大利,但是布赖特纳打进了一球,使其成为继贝利和瓦瓦后第三位在两届世界杯决赛上均有进球的球员。
1983年5月,不满33岁的布莱特纳宣布结束光辉的职业球员生涯。
“红色保尔”布莱特纳
1974年,前西德队战胜了荷兰,夺得世界杯冠军,决赛中为前西德打进一球的布莱特纳手捧大力神杯绕场庆祝。这是个不平凡的球员,在政治信仰上布莱特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左派,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他最喜欢穿的衣服是红卫兵的军装和带着铜扣的大皮带,他最爱读的书是《毛主席语录》,他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北京日报》,他被誉为“德国文化运动中的新荷马”。
德国足球在70年代有着里程碑式的回忆:贝肯鲍尔、内策尔、布莱特纳、盖德·穆勒等几大天王在球场上的成绩至今在德国足坛也无人能敌。然而,让球迷记住他们的,不只是那一座座耀眼的奖杯……
那标志性的金色长发,是内策尔70年代的标志。整个足球德国的希望都集中在这位门兴格拉德巴赫的灵魂人物身上:凭着他场上甚至场外招摇的表演,他吸引着体育记者、政治家,甚至大多数女人的眼球。
内策尔在皇家马德里的队友布莱特纳也是当年的一个“另类”:在场上他从不戴护腿板,因为他家中高悬的毛泽东像会保佑他。这位70年代的英雄口袋里有着区别于同龄人的两样法宝:高中毕业证和《毛主席语录》。布赖特纳不仅是拜仁的左路大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左派人士,《毛主席语录》不离手——布莱特纳算得上是德甲第一个“革命家”,他因此也被称为“红色保尔”。
当年毛泽东的“学徒”布莱特纳今天成了青少年足球的“教父”和电视评论员。在教导年轻球员方面,他用毛主席“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求他们要有吃苦耐劳,严守纪律的精神;面对记者的镜头布莱特纳自豪地说:“我不想对自己的评论再加以评论,我只想对批评者说———看看我这里,我是有修养的,和你们不同,我手中挥舞的是鲜红的《毛主席语录》”。
今天的德甲赛场,我们再也看不到像布莱特纳这些当年“个性”十足,读《毛主席语录》的优秀球员了。就算是时尚方面,70年代的贝肯鲍尔也能让今天的年轻人们侧目:紧身光滑的球衣,到了冬季配以彩色缤纷的全棉运动裤。贝肯鲍尔带给你的,不仅是“足球皇帝”般的威严。就像布莱特纳,红卫兵的军装和带着铜扣的大皮带,这就是西方世界的一个足球英雄--红色的布莱特纳。
俱乐部生涯
拜仁慕尼黑(1970年-1974年)
1970年3月,原德国青年队主教练乌多·拉特克接任拜仁慕尼黑的主教练职务,同时希望迅速将其亲信乌利·赫内斯、莱纳·佐贝尔和布莱特纳招致麾下。年仅18岁的布莱特纳接受了这一邀请,与拜仁慕尼黑正式签署职业合同,并从师范学院退学。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在1970年8月15日,即当季德甲首轮比赛中布莱特纳便进入了球队首发名单,第一次代表拜仁以1:1战平斯图加特。
拉特克十分器重这位来自上巴伐利亚的天才球员,并成功的将布莱特纳从前锋改造为后卫,这也使得后者得以迅速占据球队主力位置。作为一个杰出的进攻型翼卫,布莱特纳的作风硬朗、体能充沛、反应灵敏和身体强壮,并有标志性的大力射门能力。他体现了一个现代边后卫的特点:作用并不仅局限于防守,却总能在边路插上助攻。布莱特纳与一班天才球员,如弗朗茨·贝肯鲍尔、塞普·迈耶、盖德·穆勒和乌利·赫内斯等共同成为1970年代初德国足球巅峰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拜仁慕尼黑也因此拉开了最辉煌时代的序幕,随后上升为德国无可争议的顶级俱乐部,并在1972年、1973年和1974年夺得德甲三连冠。然而,布莱特纳在赛场外也极具轰动效应,他以德国文化运动革命者的形象示人,并多次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信仰,这在其职业生涯开始之处便带来了不少麻烦。在仪表上,布莱特纳留有一头蓬松的大卷发,并将它设为爆炸头样式,其络腮胡子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在公开场合,布莱特纳毫不避忌自己的左派倾向,他宣称自己是切·格瓦拉的崇拜者,而其随身携带的《毛主席语录》也总能成为媒体的焦点。由于政治立场和对俱乐部的批评,布莱特纳无可避免的招致了保守派俱乐部主席威廉·纽德克的不悦,后者甚至不顾阻挠希望在1973年将他转售。但在球队的抗议下,布莱特纳被允许留下来,并且随队夺得1974年欧洲冠军俱乐部杯冠军(决赛重赛以4:0战胜马德里竞技)。
在随德国队夺得1974年世界杯冠军后,布莱特纳离开拜仁前往西班牙,在提到原东家时,他表示“在这狗屎俱乐部甚至不能自由的欢庆胜利”。
皇家马德里(1974年-1977年)
1974年世界杯结束后,布莱特纳宣布将转会至西班牙豪门皇家马德里。后者的新任主教练米尔哈·米尔哈尼奇(原南斯拉夫主教练)在世界杯期间目睹了布莱特纳的表现,并非常渴望将其签入。为了得到布莱特纳,皇家马德里向拜仁支付了约300万德国马克的转会费,这遭到德国国内舆论的强烈批评,因为皇家马德里在当时是得到独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公开支持。但自信的布莱特纳仅以简洁的一句话回应批评,“我同样也会去希腊的上校政权(Ich wäre auch ins Griechenland der Obristen gegangen.)”。
皇马的前任主教练米基尔·文奴斯在1973-74赛季仅带队取得西甲第八的成绩,球队迫切需要改变。米尔哈尼奇对球员采取强硬的体能训练,同时不希望布莱特纳继续踢后卫,从而将他训练为一名中场球员。他与早一年加盟球队的君特·内策尔共同组成了强大的中场组合,负责掌控攻防的组织及节奏。皇马随即重回正轨,并在1975年成为联赛和杯赛的双冠王。布莱特纳与他的德国同胞在场外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单身的内策尔甚至还多次参加前者的家庭活动。1976年,皇马成功卫冕西甲冠军,布莱特纳也再度进入欧洲冠军俱乐部杯的半决赛,所不同的是此次他的身份是拜仁的对手。在次回合客场0:2不敌拜仁的比赛中,他遭到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球迷无情的嘘声。
西班牙首都球队在布莱特纳加盟的第三年中表现令人失望。1976-77赛季结束后,他们排名西甲第九,仅领先降级区4个积分,因此米尔哈尼奇被剥夺了主教练职务。
不伦瑞克(1977年-1978年)
经过三年的西班牙生活,布莱特纳的妻子渴望重返德国,而布莱特纳本人在经历了一个低迷的赛季后对此也并不反对。当他开始接洽德甲俱乐部时,却无人愿意支付为其支付高达160万德国马克的转会费——除了君特·马斯特。这位布伦瑞克的主赞助商及野格力娇酒行政总裁支付了转会所需资金并自愿向布莱特纳提供40万德国马克的天价年薪。但作为德甲中下游俱乐部的布伦瑞克与欧洲豪门皇马的反差太大,被视为世界级球星的布莱特纳始终难以融进球队,他还因经常批评队友而饱受诟病,尽管彼此的关系并没有决裂,但经常会让队友感到紧张。甚至连主教练布兰科·泽贝茨也责斥他不参与球队的防守,布莱特纳却回答:“我现在是核心球员,我们还有其他的防守队员”。在这样的氛围中,赛季前被寄予厚望的布伦瑞克在1976-77赛季结束后仅排名联赛第十三,布莱特纳则以10个联赛进球回应了批评。仅在效力一年后,布莱特纳便告别了他的队友。尽管表现差强人意,他对布伦瑞克生涯还是给予乐正面评价,并表示这一经历让他从中得益。
拜仁慕尼黑(1978年-1983年)
1978年夏天,布莱特纳结束了与布伦瑞克的“错误结合”,以175万德国马克的身价重返拜仁慕尼黑。他的老朋友赫内斯促成马基路斯-道依茨与拜仁签署了一份利润丰厚的赞助合同,这也使得球队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布莱特纳的转会费。拜仁在1970年代末期不再是过去的顶级球队,作为头号球星的贝肯鲍尔已经离开了俱乐部,塞普·迈耶和盖德·穆勒的职业生涯也趋于结束,阵容的青黄不接导致他们在联赛中表现平庸。但雄心勃勃的布莱特纳与赫内斯(1979年5月进入管理层)已经设定好了目标,要将荣耀重新带回慕尼黑,前者更想要证明他有带领球队夺得冠军的能力。虽然在1978-79赛季结束时拜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第四名,但过程却是充满动荡。在布莱特纳连同队友与主教练久拉·洛兰特持续不断的发生冲突后,洛兰特终于在1979年初被解职;同时,任职多年的俱乐部主席威廉·纽德克也因管理不善无法服众而被迫辞职。
1978-80赛季,拜仁在经过多年的沉沦后获得重生:新任主教练帕尔·策纳伊肃清了队内拉帮结派的小圈子现象,以铁腕作风赢得了一众主力球员的信任,布莱特纳也开始接过队长袖标。当俱乐部巅峰时期的最后两位球星塞普·迈尔和格奥尔格·施瓦岑贝克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布莱特纳毫无争议的成为球队的领袖。作为中场组织者,他与前锋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构成了一个默契的组合,二人的主导地位甚至为球队赢得了“布莱尼格之队(Breitnigge)”的称谓。布莱特纳主要为鲁梅尼格提供快速长传助攻,但他本身也是个危险的进球者(1981年射入17球,1982年射入18球)。拜仁在1980年夺得6年来的首个德甲冠军,并在一年后卫冕成功。在经过表现杰出的一个赛季后,布莱特纳当选了1981年度的德国足球先生,并在欧洲足球先生评选中落后队友鲁梅尼格而屈居第二。1982年,他又帮助拜仁在德国杯决赛中以4:2战胜纽伦堡加冕冠军,但却未能赢得欧洲冠军俱乐部杯的宝座,因为他们在1982年欧洲冠军俱乐部杯决赛中不幸的以0:1负于阿斯顿维拉。
宣布退役
一个赛季之后,布莱特纳持续遭受伤病困扰,并在1983年随拜仁出访亚洲时正式宣布退役。他参加的最后一场正式比赛是1983年5月23日拜仁在主场以0:1不敌沙尔克04。
国家队生涯
布莱特纳代表德国23岁以下国家足球队参加的唯一一场比赛是在1971年6月11日对阵阿尔巴尼亚(2:0),随后他即被德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赫尔穆特·舍恩召入参加国家队的北欧之旅。在国家队中,布莱特纳于1971年6月22日在奥斯陆以7:1大胜挪威的比赛中首次登场亮相,随即迅速占据了主力左后卫的位置。此后,他与赫内斯两人常被德国媒体冠以“幻想家(Himmelsstürmer)”或“魔法师(Zauberlehrlinge)”的称号。
1972年,德国赢得18年来的首个冠军头衔。国家队在1972年欧洲杯决赛中以3:0战胜苏联,并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于举世闻名的温布利球场以3:1战胜英格兰。布莱特纳作为国家队的一员入选了所谓的“温布利11人”,这也成为德国媒体常说的德国有史以来的最佳阵容。
1974年世界杯
1974年夏天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为东道主德国队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公众预期其表现不可低于亚军。在第一轮小组赛首场对阵智利的比赛中,德国队凭借布莱特纳一脚标志性的远射破门以1:0艰难取胜。尽管在揭幕战中取得开门红,德国却在随后的比赛中0:1历史性的不敌东德,仅以分组第二的身份晋级第二轮小组赛。经历这场尴尬的失败后,年仅22岁的布莱特纳迅速成长为与贝肯鲍尔并肩的球员领袖,并在第二轮小组赛中再度取得进球(以2:0战胜南斯拉夫的比赛中射入第2球),帮助德国进入在慕尼黑举办的决赛。决赛中面对巨星约翰·克鲁伊夫领衔的荷兰队,布莱特纳表现抢眼,虽然他并不是一名射手,却在第25分钟时负责主罚了扳平比分的一计点球,并帮助德国队最终夺冠。根据统计,这也是布莱特纳在整个赛事期间发挥最为出色的一场比赛。
与德国足协的纷争(1974年-1981年)
在随后的几年中,布莱特纳因其妨碍者和假革命者的名声而被剥夺了国家队球衣。在1974年夺得世界冠军后,他被国家队主教练舍恩除名,并宣布就此退出国家队。舍恩及一些德国足协的官员不希望因为布莱特纳的个人作风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影响球队。事实上,布莱特纳在负面的经历后已经转会国外,并与君特·内策尔成为队友,但德国足协仍坚决反对将这两位效力海外的球员召入国家队。唯一的例外是在1975年10月,在分别对阵保加利亚和希腊的两场欧洲杯预选赛中,布莱特纳和内策尔在舆论压力的影响下重返德国队作赛。此后,布莱特纳等待了6年,才再度迎来国家队的征召。在此期间,布莱特纳作为《图片报》的一名专栏作家,猛烈抨击了德国足协及国家队。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后任国家队主教练尤普·德瓦尔还是在1981年初将倔强的布莱特纳重新召入国家队。其中一个原因是德国队在1981年于乌拉圭举行的小世界杯中表现不佳,公众要求在拜仁发挥出色的布莱特纳重返国家队。德瓦尔希望将布莱特纳作为“强人”融进球队,并成为球队的领袖球员。1981年4月29日,布莱特纳在国家队于汉堡以2:0战胜奥地利的比赛中正式复出。
1982年世界杯
布莱特纳连同他的拜仁队友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被认为是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德国队取得成功的希望。但在赛事开始前德瓦尔的球队显然缺乏锻炼:由于国家队在施卢赫湖的集训过于宽松,媒体遂将此集训地点谑称为“饮酒湖”。德国在小组赛首场比赛便表现孱弱,以1:2不敌阿尔及利亚。随后在与奥地利的比赛中,因后者已提前出线,德国非常“默契”的以1:0战胜对手,布莱特纳也参与了这些比赛。此前表现拙劣的布莱特纳在第二阶段比赛中的状态明显提升,并帮助球队在半决赛对阵法国的比赛中依靠点球决战涉险取胜。因此,他在职业生涯中第二次进入世界杯决赛,面对由迪诺·佐夫领衔的意大利。然而,在与蓝衣军团的决赛中,德国表现明显逊色,布莱特纳也没有展现出影响比赛结果的能力,他仅在3球落后的情况下在第83分钟射入安慰性的一球,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两届世界杯决赛中均取得进球的德国球员。除他以外,只有两位巴西人贝利和瓦瓦、以及法国人齐内丁·齐达内曾实现这一壮举。
1982年世界杯决赛也成为布莱特纳参加的最后一场国家队比赛,赛后他正式宣布从国家队退役。在效力德国国家队期间,布莱特纳总共出场48次,并射入10球。
生涯数据
代表国家队:出场48次,进10球
欧洲三大杯:出场76次,进16球
欧洲冠军联赛:出场37次,进7球
获奖记录
德国足球先生:1 x 当选 1981
世界杯:1 x 冠军 1974 (德国)
1 x 亚军 1982 (德国)
欧洲锦标赛:1 x 冠军 1972 (德国)
欧洲冠军杯:1 x 冠军 1974 (拜仁慕尼黑)
1 x 亚军 1982 (拜仁慕尼黑)
德国甲级联赛:5 x 冠军 1972 1973 1974 1980 1981 (拜仁慕尼黑)
德国足协杯:1 x 亚军 1971 (拜仁慕尼黑)
2 x 冠军 1971 1982 (拜仁慕尼黑)
西班牙甲级联赛:2 x 冠军 1975 1976 (皇家马德里)
西班牙国王杯:1 x 冠军 1975 (皇家马德里)
球队资料
布伦瑞克足球俱乐部(Eintracht Braunschweig)是一间位于下萨克森州不伦瑞克的德国足球球会,于1895年连同木球队一同成立。到1906年,改称为FuCC Eintracht。而在1920年,再改称为Eintracht Braunschweig。二次大战后,球会重组后,于1945年称为TSV Braunschweig,直到1949年回复先前所使用的名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20:39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