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是民国六年(1917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期间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所在地。
历史沿革
从民国六年(1917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共举办三期,培养学生200余人,其中有70人赴法勤工俭学。民国七年(1918年)10月第二期的学员中,有一个以湖南学生为主的初级班,毛泽东曾专程到保定看望,班主任蔡和森,学生颜昌颐、王人达、孙发力、唐灵运等人,后来均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领袖人物,为中国北方、为高阳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印迹。
民国六年(1917年)夏,勤工俭学会设立全国第一所留法预备学校,选址布里。
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李石曾请戏曲名家韩世昌、梅兰芳、姜妙香等人在北京义演,募得1500块大洋,亲自设计建设了新校舍,并正式更名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蔡元培为学校题写了“业精于勤”的匾额。30多名湖南学生被编入学校第二期,称为“南方班”(原有学生称“北方班”)。蔡和森担任了南方班的班主任和国文教员。
经过国内的预备学习,在华法教育会等机构发起和青年进步社团的大力推动下,民国八年(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勤工俭学生在上海启程赴法。
民国九年(1920年),因法国经济凋敝,学校停办。
抗日战争期间,校舍遭日军破坏。
1950年,在段子均所办的北京日实工厂做工的布里籍人士捐款重修校舍。
1980年,河北省政府出资落架重修。
建筑格局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南部,西北距县城约15华里,占地约20亩。旧址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保留着民国六年(1917年)建校之初的格局。大门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上方是一高耸的砖塔,顶部呈尖状,法国式建筑风格,寓意“进取和希望”:下面为两个半圆形的扇面式墙体,寓意为“团结和互助”;下方为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拱门、磨砖带有园林式建筑风格。旧址是坐北朝南的四方院落,现存平房11间,包括教室、实习工厂、蔡和森办公室宿舍、李石曾生平展室等。学生们在这里除了学习法语,还要学习豆腐制作工艺、实习制作铁器。伙房北侧,一棵大槐树苍翠蓊郁,是当年蔡和森和同学们亲手栽种的。旧址内设有陈列馆。
文物遗存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文物遗存有:关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文物和资料、校钟、口哨和乐器长笛。
主要展览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博物馆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博物馆现有藏品总数303(件/套)。主要陈列有: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博物馆《新青年》原版;《蔡和森文集》《怀念蔡和森同志》书籍一套;开国将军唐铎所使用的苏式缝纫机和原版照片一组、唐铎将军佩戴的苏联军表。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创办人是李石曾,(1881年5月29日~1973年9月30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首席校董。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高阳县庞口人,其父为晚清重臣李鸿藻。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于民国四年(1915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其宗旨为“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价值意义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几位主要成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以及蔡和森、赵世炎、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蔡畅、李潍汉、李立三、蔡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历程都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紧密相关,而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更是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革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因此也成为了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鼓舞新一代高阳人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贡献。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路程约11.5千米,用时约26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7 18: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