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做出某种东西,解出哪一道题,或是协助老师完成某个事情。
学生在根据《教与学整体设计》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
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讲授,不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有这样一个
研究性学习课题:“发酵粉是由碳酸钠、
碳酸氢钠与某些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而成的,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1)在家里用玻璃杯、玻璃片、含生石灰的干燥剂、水、发酵粉等,设计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能产生
二氧化碳。(2)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3)发酵粉可以使蒸制的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动手。我便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的要求应包括哪些?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哪些仪器用品?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实验。因此,《教与学整体设计》比较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与学整体设计》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互动。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关于实验室蒸馏石油这一实验,我们设计了这样5个思考题: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位于什么地方?②
蒸馏烧瓶中为什么要放几粒碎瓷片?③馏出物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怎样?④为什么接受容器使用锥形瓶?换成烧杯好不好?为什么?⑤到目前为止,有机化学的哪些实验中使用了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在哪里?这样化解了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后进生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或对问题全面理解;中等生则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优等生则运用蜻蜒点水,仅点拨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