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旅》是由
沙维尔·柯勒执导,内吉·梅廷·乔巴诺卢、纳尔·斯雷尔、埃明·西瓦斯主演的剧情片,于1990年8月11日在瑞士第4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首映。
剧情简介
一对活在土耳其山区的夫妇海达与梅兰为寻生活的出路,决定带同七岁大的儿子阿里离开家园,踏上一段“希望之旅”。他们只希望能抵达瑞士这个梦想中的天堂居住,旅程由土耳其南部开始,经越伊斯兰堡、拿波里、米兰至瑞士边界,其间波折重重。他们不惜冒生命危险偷渡,其后他们更惨被出卖。一群偷渡客被遗落在绝处逢生的险境,恐惧、绝望与死亡融为一线,一段希望之旅竟变成一场人性与生命的严峻考验。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希望之旅》的故事背景出自1988年一条长约八行的报纸新闻,导演泽维尔·科勒在看了这篇报道后,深受震动。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责任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为少数民族讲话,将这一真实事件搬上银幕。他千里迢迢地赶到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面见新闻报道中的家庭,请求合作。痛苦的往事不堪回首,这家人允许他利用报道,但拒绝参与其他。这样一来,反而使泽维尔·科勒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制作一部真正的故事片。他以此为基础,对移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联合国有关组织也向他提供了走私集团在欧洲各国家残酷掠夺穷苦百姓的材料。一年以后,泽维尔·科勒和土耳其作家费里代·吉切科卢合作的剧本 《希望之旅》便开始投入拍摄。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上映信息
影片评价
《希望之旅》采取了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进程,依次而又有因果逻辑地展现完整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却不乏令人心急如焚的紧张感;人物塑造真实可信;对白很少,语言朴实却意蕴深刻;画面构图讲究,极富于表现力。它和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如《野草莓》《处女泉》《第七封印》一样,用旅行作为框架,发展剧情,表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美丑善恶之人生百态。
影片对人性问题的触及与探讨可谓直截了当,令人信服。哈伊达尔这个人物塑造得比较真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实巴交的农民天真无邪的本性。影片自始至终对移民的艰难处境和悲惨遭遇寄予同情,而对那些阴险毒辣、毫无人性的社会寄生虫,则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充分体现了影片制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该片的魅力在于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主人公偷渡的非法性,反而对他们产生怜悯之心,为他们焦急不安,与他们同悲共泣。
影片所采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别出心裁,耐人寻味。例如在影片开头部分,编导者用小孩子卧轨迎车的大胆举动,一方面隐喻土耳其农民敢冒风险、敢于挑战的顽强精神,唯有这种胆力,才使他们走上充满艰难险阻的旅程;另一方面则暗示偷渡、越境犹如卧轨冒险一样,吉凶难卜。此外,影片还利用地理上的分界线作为隐喻:只要登上嵯峨的山巅,跨过边界,那边就会是个截然不同的理想世界:梦想能够成真,人人可以发财致富。然而,它却像天堂般的无法达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望之旅》的片头与片尾音乐,为预示、概括及总结影片的主题和基本情绪起到了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在片头部分,悲凉而高昂的管乐配以一望无际的荒漠山丘,一下子把影片那苍凉的基调表现了出来,预示着主人公哈伊达尔一家将要遭受的不幸。影片结尾处,当囚车载着神情悲怆的哈伊达尔一路飞驶时,凄厉的管乐声再次倏然响起,画面与音乐的这一有机结合,突出了主人公此时此刻肝肠寸断的心境,渲染了影片的悲剧气氛。这首尾相应的音乐,撼人心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有助于观赏者领悟:希望之旅最终成了绝望之旅,成了父亲与儿子的死亡之旅。
影片获得成功,还在于演员的出色表演。12岁的小演员埃明·西瓦斯,将一个机灵、勇敢的七岁顽童演得活泼有趣,惹人怜爱。哈伊达尔夫妇的扮演者内吉·梅廷·乔巴诺卢和纳尔·斯雷尔,从外型特征到言行举止,都真实、自然地体现了土耳其农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尤其是乔巴诺卢胡子拉碴、愁眉不展的凄苦相,给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世界电影鉴赏辞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