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原理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著哲学著作
《希望的原理》是201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德)恩斯特·布洛赫。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仅出现过四部1000页以上的哲学巨著,即马丁·海德格尔的两卷本《尼采》(1961)、尼古莱·哈特曼的《自然哲学》、卡尔·雅斯贝斯的《论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
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希望的原理》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著哲学著作。该著作1938年开始动手写,1954年、1955年、1959年连续在东柏林建设出版社发表经过修订和扩充的三卷本巨著,共1800多页。
该书指出构成希望、渴望和归巢本能的“有”(存在)与“无”(虚无)的接界点,一直活跃在哲学中。布洛赫很早就注意到乌托邦、空想和希望等现象在人塑造自己的历史生活中的意义, 因此在该书中他力图使“希望”成为哲学的对象,并把自己的这个基本哲学主导思想贯穿在整个著作中。他在回答什么是人的最深刻的渴望形式、内容、本质以及在整个历史中发展起来的“预期的意识”时,收集了希望的一切表现,从普通的或花园里的幻想、扰人的集市上的喧哗和鸦片烟瘾者的呓语开始,一直到史诗、童话,绘画、宗教,童话、小说、诗歌和一切乌托邦的理想,企图从中抽取出人类希望扩展开来的内容,以便发现人类走向完善性趋势的实质。
作品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报告:小小白日梦
1.我们空虚地开始
2.想要品尝更多的东西
3.每天都沉浸在空想中
4隐蔽与美丽的陌生
隐蔽自己
中途已经在家
5.逃避与胜利者的回归
向着大海
闲烁的服装
6.成熟期的愿望及其图像
驽马
夜夜磨长剑
及时赶到
某种新的娱乐的发明
好客的机会
7.年老的时候留下的愿望
葡萄酒与钱袋
追忆青春:对收获的愿望
夜晚与家
8.转折的标志
第2部分 奠定基础:预先推定的意识
第3部分 过渡:镜中的愿望图像(橱窗陈列品、童话、旅行、电影、戏剧舞台)
恩斯特·布洛赫年谱
作品思想
《希望的原理》(Das Prinzip der Hoffnung)写于20世纪40年代。3卷。1954年、1955年分别出版前两卷。1959 年出版第3卷。全书系统阐述乌托邦哲学的核心一希 望的原理。认为人是一个处在向他前面的那个自我走去的路上的存在,人的本性是同希望的需要不可分割的,人本身包含有许多可能性,哪一种可能性被实现,这不取决于客观规律,而取决于人的意志和人克服生活设置在人类道路上的障碍的能力。因此要获得成功,就须对未来采取积极的态度,即一种希望的态度。希望既是一种表达感情的状态,又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认识,它把一个能够成为存在的世界,显示给我们。该书由此引申出乌托邦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未完成的、永远处在过程中的世界的本体论来说,乌托邦是根本的。乌托邦存在于人的体验的“最近的近处”,它以预期的方式存在于当下世界中。人类文明史由无数乌托邦所构成。该书改变了作者原来主张的用乌托邦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认为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未来的,马克思引入了以经济学及生产和交换的内在革命为基础的历史辩证法.从而在乌托邦和革命之间建立了某种张力。但又认为马克思的具体乌托邦的理论被其追随者失落.他们满足于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从而把未来和过去--样看作已被决定了的东西。指出希望的贫乏也伴随着创造性和想像力的贫乏。期望其乌托邦哲学能够重新唤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便自觉地推动人类杜会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路德维希港,1977年8月4日逝世于德国杜宾根,青年时代曾攻读哲学、物理学和音乐史,而后作为自由作家活跃在慕尼黑、伯尔尼、柏林等地。1933年流亡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流亡美国。1949—1957年任前东德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961年移居西德,受聘杜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甚丰,他的作品除了自编《全集》16卷、补充卷1卷之外,还包括多部哲学史著作、政论和传记。布洛赫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富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的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1959年他的代表作《希望的原理》三卷出版以来,它所阐述的“未来的预先推定”、“向前的梦”、“具体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中的寒流与暖流”等主题思想不仅激起了国际学界非同寻常的科学思维,而且深深打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感情和生存意识。
参考资料
希望的原理.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5 06:1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