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希法亭 (Rudolf Hilferding 1877—1941)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之一,奥地利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医学博士,经济学家。
简介
鲁道夫·希法亭于生于
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中学毕业后,希法亭进入
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跻身医学界,反而转入了社会科学领域。在理论上他对研究
政治经济学很感兴趣,尤其对
金融资本有深入研究,在这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在实践上他投身于当时的
工人运动。他转向社会主义的时间比较早,15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大学生协会。22岁那年,希法亭就开始用法文在《
社会主义运动》杂志上发表文。1902年以后他加入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后又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成名
他最初成名是由于在
考茨基主编的《
新时代》上发表一些经济学著作,特别是由于写了《批评
马克思的庞巴维克》一书。欧根-庞巴维克是奥地利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是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和他的理论的封闭》两本书,攻击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力图掩盖资本主义矛盾。希法亭此时站在正统的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二十世纪初,第二国际内部围绕总罢工问题出现了一场激烈的大争辩。当时倍倍尔极力反对无政府工团主义的那种总罢工观点,而希法亭既反对根本不允许诉诸于总罢工和暴力手段、又反对那种只把总罢工视为对工人进行启发教育的策略手段的观点。他认为总罢工是无产阶级在统治阶级中断民主过程的时候应当采取的最后手段。
流派
希法亭在理论上也是奥地利
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1904年,他和麦·阿德勒一起创办了这一流派的喉舌《
马克思研究》。由于他在理论上的名望,1906年他被邀请到柏林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党校的
政治经济学教授。由于普鲁士当局禁止外国人授课,这一约请未能实现,希法亭担任了《
前进报》的外国(政治)编辑,他的教授位置由
卢森堡接替。这时,他还以卡尔·埃米尔之笔名给
维也纳的《斗争》杂志撰稿并准备他的经济学著作。
1910年他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金融资本》出版了。由于本书试图用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以后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作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因而在当时的理论界被当作《资本论》的第四卷而受到欢迎,尤其是受到《剩余价值理论》的编者
考茨基马克思《
金融资本》确实是希法亭的潜心之作。他曾经想打算改写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来描述价值形态的新变化。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并深入分析了
马克思曾预言过但是没有能够详细分析的现象,特别是以托拉斯和卡特尔为形式的垄断现象。他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
金融资本。他分析了
金融资本新时代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并认为集中会导致阶级分化,工业无产阶级仍是捣毁资本主义世界的攻城槌。
出版图书
中派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结了婚,并且有了两个孩子,但又同妻子分开了。
大战爆发后,他一开始声明反对投票赞成军费开支,但以后采取了中派立场,同
考茨基一起主张与社会帝国主义者保持统一。1915年他被征入军队当了军医。1917年4月,他同哈阿兹、
考茨基提出论点
1928年,社会民主党在大选中取得了成功,希法亭在穆勒内阁中又担任了财政部长。但是,一年后,由于大
金融资本集团及其重要人物、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反对他的施政措施和方针,他不得不辞职。
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希法亭在国际工运舞台上作为机会主义的重要人物也十分活跃。他分别参加了伯尔尼国际(1919年)、
维也纳国际(1921年)、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923年)的成立大会,而且充当了维也纳国际和工人国际的重要领袖。他积极反对加入第三国际,反对布尔什维主义。他在
维也纳工人运动考茨基移居国外
由于在希特勒夺取权力时,希法亭曾激烈反对,所以,希特勒上台后,社会民主党就安排他移居国外。他先到丹麦,后移至瑞士,1933年7月开始在
苏黎世发行《社会主义杂志》,还在捷克参加了流亡的社会党的活动。在此期间,他以理查·凯伦的笔名继续在《社会主义杂志》、《斗争》和新的《
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1938年,他到了法国巴黎。在1940年,当法国在德国进攻下败退时,他也跟着撤到了法国南部。由于他的捷克护照未经签证,他又不愿非法越过边界,就留在了法国,并被指定居留在阿尔列斯。他在一家旅馆里比较安静地住了一些时候,还经常到市里的图书馆去看书,并写下了《历史问题》一书,探讨了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此书在他死后出版。由于德国当局的再三紧急要求,维希政府援用停战协定第19条,把希法亭引渡给了德国秘密警察。不久,他被转到巴黎,受到拷打。1941年2月10日被关进拉桑德监狱。9月17日《柏林快报》报道说,他已在监狱中自杀。但对他的真正死因,人们并不清楚,因而有种种猜测。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死于法西斯匪徒的魔爪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