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巴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
吉隆镇境内,是清朝的古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帕巴寺的始建年代不详,从寺庙建筑及壁画来看,历代曾进行过修葺,但其主体建筑却依然保存了历史旧貌,具有浓郁的南亚风格。从壁画的风格、内容上粗略分析,其早期壁画(下层)可能早到吐蕃时期,与建筑年代相当或稍晚;其晚期壁画又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东壁南段上层)约为14世纪前后;后段(东壁北段上层)约为15世纪以后。这同时或有可能也反映了寺庙修葺的几个重要阶段。
帕巴寺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为格鲁派寺庙,寺中堪布分别由拉萨噶厦政府、色拉寺上扎仓等处通过宗嘎镇曲的寺派遣,原编制有僧侣8名。
1966~1969年间,帕巴寺被毁,后由吉隆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
1989年,日喀则地区宗教部门对帕巴寺破损部分进行过重新上色。
建筑格局
帕巴寺建筑风格独特,整体形状为楼阁式石木塔,塔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从下至上共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有壶门、小窗,建有挑檐、椽子、飞头、瓦垄等。塔之四角自下而上,第1、2层檐角上套有黄铜制成的火焰形套饰,第3、4层上为黄铜制成的翘檐伸出,顶部有黄铜制成的刹顶,以圆光、仰月、宝盖、宝珠联接而成,室内用红铜盖顶。在第3层、第4层的四周壶门之上,绘制有小佛像。其建筑风格主要依照了尼泊尔寺庙的建筑风格修建。
帕巴寺底层为佛殿,为寺庙的主体部分,系由门廊及主殿两部分组成,其外环绕以外环廊,其内有暗回廊相绕,供信徒转经之用。门廊:门道设于南面,宽约4米,石踏道2层。门楣两端有圆雕木狮一对。门廊4柱,左右各有密室一间相通。佛殿:位于门廊北面,门道朝南,宽约2米,有石踏道4层,最上两层尚存护铁,钉有铁钉。门楣上方为5尊护法狮子,其间绘有头戴黄色尖帽的格鲁派祖师法像。木制门扉,下部为菱形格子。佛殿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进深3间,面阔3间,现存立柱14根。柱础有方、圆两种。方形立柱10根为原建筑构件,圆形立柱4根系后期修葺时添加在殿堂中心的护柱。在南端东侧第1柱上有模糊不清的墨书藏文题记,推测系寺志类记载。在殿堂南壁的东、中、南段上方各开有采光小窗。佛殿北壁原放置主尊释迦牟尼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东、西壁各置佛像4尊,东壁西侧放置十三世达赖的泥塑像,皆高约10米。西壁角上置莲花生大师泥塑像,高约8~10米,主供之前置有金、银质酥油灯各2个,高约30~40厘米,以及黄铜制的酥油桶等。殿堂内悬挂有五色缎子制作的庄严胜幡,木柱四周皆作锦缎围裹,另有《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各一部,分置于佛殿东、西两璧经橱之内。但上述寺内塑供法器等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今已不存。此外,在主殿之南侧原有僧舍9间,现已改作他用。外环廊木栏上原安置有一周转经简,今亦不存。
文物遗存
门廊壁画
门廊北璧右侧为莲花生像,在其下方绘其弟子,上方分别绘制密宗双身佛像“定觉”及白度母,以山水、云朵为底饰图案;北壁左侧绘十一面观音,八臂,足踏莲座,身披天衣、条帛,有头光及身光环绕,在其上方左右分别绘释迦坐像,下方左右绘制曲班拉姆(吉祥天女),中央为“圣山”岗仁布切。门廊东壁现存部分壁画,为释迦化佛小像,皆结跏跌坐于莲台之上,作各种印相,皆有背光。门廊南璧自东至西分别绘有化佛、三世佛、罗汉图、护法神、观音、度母像等。门廊西壁绘制三尊作忿怒状的护法神像。
佛殿壁画
佛殿南壁的璧画可分为东段、中段及西段部分。东段壁画的最上方为释迎像,中心绘宗喀巴弟子三人,东侧绘观音法像,西侧绘仁钦布白髯长髯,手执人骨法号。最下方为5尊并列的护法金刚像。西段壁画最上方绘绿度母,下方绘曲班拉姆,西端绘圣山岗仁布切,东端绘制骑虎、骑象和一头戴人骨骷髅冠,坐压在披发裸身人之上的三尊护法神像,其中心部位为观音法像,四周以雪山、云彩装饰。佛殿的西璧与东璧之上,原亦绘制有壁画,但被烟火熏成黑色而无法辨识。
外环廊壁画
外环廊之四面皆绘满壁画,而且有年代早晚之分。南壁:正上方门楣处绘释迦像,左右分绘度母、护法神像。西段为西方广目天王与东方持国天王,前者托塔,后者手执琵琶。两天王之间绘制坛城(曼茶罗),中央为无量光佛,另有化佛小像绘于其西侧。东段绘制南方增长天王与北方多闻天王以及吉祥天女像。西壁:从南至北绘有护法神、十六罗汉、历代高僧大德像等。北壁:从西至东绘有释迦牟尼及曲班拉姆、米拉日巴、玛法王、德敦嘎旺多杰、哈蒙居马、仁尊次旺罗布、切洛桑扎、莲花生及其佛母康珠意希措吉、拉坚门德那娃、赤松德赞、药师佛及其弟子、喜金刚、观世音菩萨、强巴佛、白伞盖、多吉申巴、恰那多杰、绿度母、宗喀巴师徒三人、拉罗娃、吉尊强准等各种肖像。此壁面的壁画有早、晚之分,在西侧释迦牟尼像的下层,于破损处暴露出下层壁画的局部,可辨识出火焰背光,当为早期作品。
东壁:此壁壁画早、晚两期区别显著,大致上以北段上层壁画的年代最晚,南段上层壁画次之,而以下层的壁画年代为最早。下层壁画大部分为上层画所覆盖,仅暴露于上层壁画的破损之处,面积总计约5×5米,画内容可辨识出三个局部图案:①菩萨像,手执净瓶,赤足站立于莲座之上,上体赤裸,其旁侧为菩提树。②赤松德赞像,头戴宝冠,手执轮宝,端坐于莲台之上,下为祥云环绕。其左下方另绘有一头戴高冠的菩萨头像,手执法螺,余被上层壁画所覆盖。③法师像。头戴浅褐色尖帽,内着右衽僧衣,身披袈裟,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执一净瓶平置于腿部,结跏跌坐于莲台。下层壁画在技法上运笔细腻,线条柔长,均流畅,施色浅淡,色调偏灰,以不带胶质的矿物质颜料着色,具有早期壁画的特征。南段上层壁画年代晚于下层,题材丰富,有释迦传记、松赞干布时代的宫廷生活、削发剃度等场面。《宫廷生活图》:反映松赞干布时代大臣甲射的宫廷生活情景。画面以16层楼高的楼阁为中心,从上至下第1~3层为大臣甲射端坐于法台之上,手执法轮,其两端分立侍女各一;第4层为7名宫廷侍从居于室内,均头缠头巾,身着圆领衣,正在谈笑娱乐;第5层为宫中马厩,绘出良骥数匹及饲马人;第6层绘制骑马出行图和宫中宴饮场面。出行者为一公主,头顶华盖,策马奔腾,马群的上方绘出皑皑雪山、葱郁的丛林以及掩隐于其中的人字脊房屋。《削发剃度图》:画面正上方绘出一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四周环绕以白色的云朵以及绿色的树丛,其下方绘制三人:从左至右一人头缠头巾,正在烧水;一人身穿紫红色右社长袍,腰系黄色扎带,右手执剪,左手抓住发辫,正在落发;一人身披通肩袈裟,光头,头部有头光,似正在主持剃度仪式。《释迦圆寂图》:正中绘制释迦牟尼侧卧圆寂,其右侧为菩提树,树下二弟子悲哀垂首;上部为祥云笼罩,左右各有两名乐音菩萨在天迎奉。北段上层壁画的年代最晚,而且与下层壁画的叠压关系在此十分明显。壁画从北端开始,绘制出布达拉宫、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六里桥、八角林三塔及药王山等宏大建筑群,长达9米多。建筑群依山势迤通起伏,气势宏大,而且有细腻的局部描述,如官员谒见布达拉宫的场面,描绘出了从马厩牵出数十匹良马,官员盛服骑马入宫、在宫门外等候晋见等细节。此外,还绘制有吉祥天母像。晚期壁画在着色上色彩艳丽,而且在颜料中掺兑以较重的胶质,因而使画面显得光亮透明色调明快,与早期壁画色调偏灰、稳重沉着的风格迴然有异。
文物价值
帕巴寺历史悠久,主体建筑保存了历史旧貌,具有浓郁的南亚风格,帕巴寺在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帕巴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帕巴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帕巴寺,路程约1千米,用时约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