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普雷米斯战役,是
提洛同盟与
波斯帝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460年。查尔蒂米德斯率领的提洛同盟军队,与
利比亚人伊纳罗斯率领的埃及起义军联手,在帕普雷米斯击败了阿契美尼斯率领的波斯帝国埃及驻军,阿契美尼斯战死,波斯残军撤入孟菲斯据守。
背景介绍
公元前525年,
波斯帝国的第二代君主
冈比西斯便率军入侵
埃及,并且在佩鲁西翁战役中获得决定性胜利,古
埃及第二十六王朝覆亡、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由此开启,
波斯人拥有了
地中海世界的最大产粮基地。
在冈西比斯和大部分远征军离开后,庞大的本土祭祀群体掀起叛乱,一度趁波斯内战重获独立;公元前521年,
大流士一世的
波斯军队镇压了
埃及起义,与分布各地的神庙集团达成了合作协议。本土祭祀们获得了优于冈比西斯时代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利益,波斯人开凿了联通
地中海与
红海的大流士运河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将大量剩余劳力送往
亚洲分摊就业问题。
随着
薛西斯在公元前497年继位,
埃及再度失去了宗主曾赋予自己的特殊待遇。由于新任统治者需要为征服
希腊而扩军备战,便极大加重了针对埃及的赋税比重。甚至为掠夺神庙地产,下令扩大
拜火教在当地的主导地位。但
希波战争仍以波斯失败告终,埃及人却对此深感不满。
薛西斯在前465年遇刺身亡,新任大王
阿尔塔薛西斯一世面临着来自
提洛同盟的
希腊人挑战,以及在
塞浦路斯岛爆发的反
波斯叛乱,因而放松了对埃及地区的关注,难有余力将援军迅速派往
北非。以地方贵族伊纳罗斯为首的起义者队伍趁机在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扩张势力,用极短时间控制了整个
下埃及。
伊纳罗斯出身于当地拥有很大影响的
利比亚移民集团,他们很早就因军事才能而为
法老们提供佣兵部队,又一度夺取政权建立了埃及第22-23王朝。在努比亚王朝、亚述统治期和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利比亚人都仍被统治者重视,但波斯统治下的埃及,利比亚人的地位被沿海的
希腊人、安插在内陆的
犹太人及波斯-
米底驻军压过,激起他们不满。
利比亚人能与少数的希腊移民达成默契,顺利占据整个
尼罗河三角洲,但
上埃及的
努比亚系贵族更倾向波斯帝国,迫使伊纳罗斯向雅典和整个提洛同盟求援,许诺拿出100
塔兰特的白银作为酬谢。
经过
公元前460年秋季,超过200艘希腊战舰靠近埃及海岸,在无人阻拦的情况下开进尼罗河流域。这支大军的组建初衷,是去往同期正在爆发反波斯起义的塞浦路斯,岛上的几位国王曾在
爱奥尼亚起义中站队希腊,导致波斯人报复。因此波斯在希波战争战败后,塞浦路斯人又发动了反波斯起义。希腊人本希望光复塞浦路斯,在侧翼形成对波斯-
腓尼基联盟的包抄态势。
但相比盛产橄榄油和铜矿的塞浦路斯,富庶的埃及对雅典更有吸引力。在希波战争结束后,原先的雅典城邦已逐渐发展为爱琴海沿岸的区域中心,过量的内外人口涌入,让原先的粮食供应变得日趋紧张。原先的处理方法,是打通去往
黑海的贸易航路,以便从
克里米亚扩大进口数目。但也必须为此建立更多散布在
色雷斯沿岸的基地,并且在外交上稳住沿途希腊城市的情绪。埃及则显得更有潜力,可以在方方面面胜过南俄平原。此举也足以对波斯帝国造成巨大冲击,方便联盟在
小亚细亚半岛的蚕食策略。
由于有熟悉情况的埃及义军协助,希腊联军主帅查尔蒂米德斯并不需要为探查航路而花费什么时间,迅速从沿海直逼三角洲上游的帕普雷米斯,准备夺取首府
孟菲斯城,顺便凿穿整个上埃及,完全切断波斯人与亚洲的联系。当时的埃及总督——阿尔塔薛西斯的兄弟阿契美尼,决心在帕普雷米斯拦住希腊人。
古代典籍中的40万波斯大军显得非常浮夸且可靠性较差,但考虑到帝国对这片区域的重视和压榨,其实际的部队规模还是比希腊人多出不少。其中有被全体动员起来的本族军户,也包含来自
犹太与
阿拉伯地区的仆从。加之努比亚系贵族普遍选择维持效忠,则总兵力依然可以维持在40000人(包括辅兵)左右的较高水平。另有50艘从海岸撤退过来的大小船只,负责在河道中堵截同盟舰队。
表面上舰船数量更多的希腊人,可能为适应长距离的海上航行,只能将单舰的载兵数量降低到40人上下。因此,能直接参与陆战的重装步兵规模,也仅仅是在8000人左右。主要的数量差额,由伊纳罗斯提供的下埃及盟友去稍稍补足。
可能是意识到己方部队的数量太少,查尔蒂米德斯虽同时展开海陆军部队,却不准备同时在河道与岸边展开两场交锋。其中,看似步步紧逼的舰队实则并不载兵,而将全部战力都集中到陆上战场。对面的阿契美尼并不知情,因而始终让数量更多的舰队留在原地对峙,从而错过了摧毁敌船或进行侧翼夹攻的宝贵时机。但考虑到波斯陆军同样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这样的稳妥选择也就显得无可厚非。
当数量极少的希腊重步兵开始主动进攻,就同时遭遇到来自敌我双方的限制和掣肘。与之对垒的波斯人,在中远距离上都拥有很强的火力投射水准。大量从天而降的轻型箭矢,虽可以被高举的80cm圆盾阻挡,却在无形中消耗着每个重装步兵的宝贵体能。一些箭头还会深深扎入木盾本身,增加了使用者的单臂承重,也影响着密集队形的顺利收拢。等到对方更为靠近本方阵线,便又是标枪齐射,足以有效大乱冲锋者的节奏步伐。且,埃及步兵因坚持使用相当于1个人高的硕大长盾,无法像希腊盟友那样高速冲刺,结果就是被友军拉在后头,迟迟不能抵达应到的战斗位置。
依靠这些来自对手的失误,波斯人很好地守住了前排阵列。惟一不足,在于埃及并无牧马传统,驻扎在当地的部队缺乏骑兵可用,导致后继乏力。
结果
随着方阵消耗战的持续,希腊重装步兵在推搡中愈战愈勇。波斯人则在前5排盾兵被逐步折损之余,无力再靠后5排的重装弓箭手来予以有效填补。一旦有部分区域出现严重缺口,漏洞就会被统一武备的希腊人给越拱越大。直至有胆小者开始转身逃跑,进而演变为全军彻底溃败。恰逢埃及步兵也在差不多时间内赶了上来,加入到对失败者的追杀行列。包括总督阿契美尼在内的万名帝国士兵就此阵亡。
查尔蒂米德斯又立即命令士兵们登上战船,向依然封锁航道的帝国舰队展开强攻。由于这片水域的宽度不能同大海相提并论,使双方都无法派遣全部的兵力出阵。这样的局促有利于希腊联军,他们始终依靠自己的重装搏击优势,在逐船争夺的水面上尽情发挥。无论是配有相同装备的腓尼基人,还是被派来协助其交战的波斯弓箭手,都对这样高强度的乱斗缺乏承受能力。有30艘船被希腊人击沉,余下的20船人马也只能放下武器投降。
波斯人的海陆军分开配置一定程度减少了损失。由于希腊人需要在陆海军之间迅速切换,就没有时间对先前的溃退者展开有效追击。这让至少还剩30000人的帝国残部,顺利逃到南方的
孟菲斯首府,并在号称白色堡垒的硕大卫城中据守起来。在之后几年时间里,他们都能依靠提前留下的丰厚储备、周边上埃及土著的支持和早期希腊军队的攻城乏力等因素,确保这里不为外敌与叛乱者攻破。直到整整4年之后,由阿尔塔薛西斯大王组建的援军赶到,波斯人才在
普罗索皮特斯岛战役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