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家道,魏晋时的一个道派,是当时北方中原和江浙一带道士以帛和之名在民间俗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派广泛活动于北方及江浙一带。帛家道于东晋时向上层社会发展。
简介
该派尊帛和为祖师,世人以其祖师姓氏名其派。被葛洪列人《神仙传》,称为“地仙”,曾治愈当时名道于吉之病,并传授于吉《太平经》,似与太平道有一定关联;又托称帛和又曾得《三皇天文大字》《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神丹方》等等。此外,帛家道与天师道也有联系。
西晋时,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不过,当时的组织规模不大。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至东晋,帛家道传入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郑隐、鲍靓、葛洪都曾信奉帛家道。最早见于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根据一些散件资料推测,这个道派可能是
太平道被镇压后,一些信徒在河北、洛中一带形成的。东晋时流传到
江浙一带,后来与天师道和
上清派合流。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中认为“疑郑君、葛洪皆属帛家道”。
历史记载
另据《水经注》卷十五瀍水条称:“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护, 益州巴郡人。晋怀帝永宁(嘉)二年十一月立”。此与《神仙传》所载不同,盖为西晋帛家道士所为。至西晋,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传教。《抱朴子·祛惑》云:“乃复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时出俗间,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众事、洽炼术数者,以诸疑难咨问和,和皆寻声为论释,皆无疑碍。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称为白和,于是远近竞往奉事之,大得致遗至当。而白和子弟闻和再出,大喜,故往见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又《仙经》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见白仲理者,为余说其瞳正方,如此果是异人也”。由上可见,在西晋时,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创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过,看来当时的组织规模不会很大,他们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图》相传承。另据《太平经》和天师道方面的经典宣称,《太平经》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经典宣称,金阙后圣帝君,先以《素书》二卷(即《太平经复文》)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而后再传于吉,使演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称“俗神祷”,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为祀。修炼方术有炼丹服气、召劾厌胜等。
至东晋,帛家道传入
江浙一带,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阳许映(即许迈)“本属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责,列在三官,而越幸网脱,奉隶真气”。“华侨者,晋陵冠族,世事俗祷”。“俗祷”,即指帛家道。后华侨“背俗入道”,于“丹阳许治受奉道之法”,成为《上清经》传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祷,俗称是
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为大师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旧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所谓“旧道”指天师道。表明帛家道与天师道信徒之间互相交参。另外,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晋书·葛洪传》及《鲍靓传》载,葛洪之师郑隐及其岳父鲍靓都曾以神丹经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传授葛洪,并十分重视这批经典。葛洪曾谓:“余闻郑君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表明郑隐、鲍靓、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东晋后,不见帛家道的记载,据上述它与上清派、天师道的关系看,盖已融入上清派、天师道中。
信奉经书
帛家道信奉的经书,主要是帛和所传的《太清中经神丹书》、《三皇文》、《五岳真形图》等,也传习
《太平经》。其所习方术为行气、炼丹、召劾厌胜等。该派又祷祀俗神,有较浓的厚的的民间信仰特色。帛家道在创立和传播过程中,受到
太平道、五斗米道影响较大。如太平道所奉的《太平经》,史载为东汉干吉、宫崇、襄楷等人所传,而后出世之道书则将帛和列入传人之一。一说该书由老君于周末传干吉。干吉传帛和君;一说由金阙后圣帝君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的传干吉,使其演为甲乙十部,170卷(隋唐《太平经复文序》)。这些传说虽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与太平道有某种渊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与天师道有广泛联系。如江东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师道者。如许迈师事天师祭酒李东,华侨曾诣祭酒丹阳许治受道,周子良的外氏徐家为天师道祭酒等。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创立上清派,南北朝时,传播渐广。此后帛家道渐次融入上清派而绝传。
创始人
帛和又名护,字仲理,东汉益州巴郡(今
四川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人。曾到隆虑山(今河南林县西)学道。又到五终山炼丹修道。传说他是一位长寿道人。
帛和到洛阳后,“博洽众事、洽炼术数”的洛中道士,向帛和咨询了各种疑难问题,“帛和即寻声论释,皆无疑碍”,于是,帛和获得了“远识人”的雅号,但洛阳人始终不知道帛和的真实年令,帛和本人也从未透露过他的岁数,“道不言寿”似乎成了人们对道士的一种讳莫如深的认识。己届高龄的帛和,还炼就一身轻功,洛阳人正在向他请教时,眨眼之间,却不见了他的踪影,当时,人们都呼他为“神人”。
帛和在洛阳修道时,曾得到《三皇天文》和
《五岳真形图》等道教道教秘籍,至今登封中岳庙还保存有《五岳真形图》刻石,为道教珍贵的文物资料。
帛和发展了老子学说,在
洛阳创立了“帛家道”。“帛家道”后来传到了江南。
帛和最后在洛阳邙山去世,其遗体葬在翠云峰左侧,湹水西边。墓碑上写有“真人帛君之表”。碑立于西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对此作过考察,并记录在他的《水经注》中。
传承与影响
帛家道于东晋时向上层社会发展,南北朝时尚流行于江浙一带,对
上清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它后来逐渐衰绝,或同天师道及上清派逐步融合。
研究文献
《神仙传·帛和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哲学卷》、
任继愈主编
《宗教词典》第676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第59-62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一卷第95-96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