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是作家
刘慈欣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99年。
内容简介
故事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草原”,写了“我”戴着
沈静的“眼睛”游历草原,第二部分揭开真相,回溯了“落日六号”地层飞船的失事以及抒发“天涯共此时”式的怀念。
创作背景
刘慈欣称,之所以写《带上她的眼睛》这种科幻小说,是读者选择的结果。他在2000年所写的“转型心得”中直称:“这篇能获奖出乎预料,给我带来的思考远多于喜悦,我发现自己完全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科幻读者的价值取向,他们想看的,不是我热爱的那种科幻。”此处“我热爱的那种科幻”,指单纯试图使技术诗意化的技术内核型小说,而无意于将其同厚重的文学和复杂的人性做关联,就阅读快感而言,不过是让一些爱做技术梦的理工科低年级学生会心一笑并从中体会到水晶一样单纯的快乐的东西;但很大一部分“中国科幻读者”的阅读取向,则更愿意去读通俗化叙事的那一类科幻作品,譬如这篇文艺兴味颇浓的《带上她的眼睛》。
凡尔纳曾在《
地心游记》中讲述了一个充满天真乐观主义精神的地心旅行的故事,描述旅途上的艰险经历和地下的种种奇观。然而,随着对于地内世界认识越深,忧患越多,有关的科幻作品开始不似从前那样温和,末日气息无处不在。倪匡在《
地心洪炉》中就设置了两个危机:地球自转速度从减慢发展至消失,热胀冷缩造成球体爆裂。无论哪一个危机都摆明着要地球人面临毁灭。地心旅行因为对其本质的了解变得不敢来去自如,不复有凡尔纳时代孩童似的乐观想象。《带上她的眼睛》的“地心”设定直接受了凡尔纳的影响,“落日六号”地层飞船沉入岩浆世界回不了地面,船上唯一存活下来的年轻女领航员从此无缘目睹春秋更迭,花落花开。
人物介绍
沈静是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人性和人性光华的统一体,其中人性光华是其人性中的主要一面。这表现在她不管内心面临怎样的恐惧和压力,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也仍然能保持一份对于生活的热爱、善良、乐观、镇定和敬业。这首先表现在她和“我”的旅行过程中。在这次旅行中,作者一方面是不断暗示沈静生存环境的不正常,另一方面则是极力描写沈静的美好。小说描写沈静的美好是多方面的:她“好像刚毕业”,正值青春年华,活力四射;她显得很娇小,声音轻柔,充满了女性的温柔之美;她善解人意,自始至终不愿意把自己的困境告诉“我”,或许是想给“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让“我”在和自己相处时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又或许是不想让我这个初识者以及她人生当中的最后一个接触者为她担心;她热爱生活,对这个世界充满眷恋,喜欢闻从花上散发出来的那一缕淡淡的清香,心灵美好到怕伤到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颗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让她激动不已……”;她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人,天真烂漫,充满着乐观情绪,虽然身处绝境,仍然哼着
德彪西的歌曲《
月光》。
“我”同样投身于科学事业,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使“我”变得精神匮乏而麻木。但我在难得的旅行机会中仍然愿意带上女领航员的眼睛忍受她的打扰,仍然愿意在睡意惺忪时答应她想出去看月亮的请求,仍然愿意陪伴她给一朵又一朵的小花取名字……这是“我”对一个陌生人的人文关怀。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意识深处留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找回了我被灰色生活和忙碌工作磨钝了的感觉,也开始感受到世界满满的诗意,作者在这两人的双向互动中含蓄地表达了人性中的善意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赞扬了沈静在极端环境中身上依然闪现着的人性光辉,纵使青春和生命被永远地封闭在地球深处,她依旧能实现生命的永恒。反思当今社会,“我”只是一个千千万万内心麻木冷漠、精神孤独寂寞的人群的代表,人们忙碌于工作和生活,经常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使有丝毫空闲时间也被手机、电视、电脑所占据,但内心同样的孤独寂寞,犹如一片精神的沙漠,人们的生活也是灰色的,冷漠麻木的内心世界使人们也感受不到诗意的大自然。
可见,题目中的“眼睛”也不仅仅只是一副高科技“传感眼镜”,而是打开彼此心灵的一双眼睛。不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而是“她”带上“我”进行的一场精神之旅,作者反思人类现状,试图将麻木的心灵唤醒,让读者珍爱所拥有的看似平凡的生活。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从人物形象来说,文本主人公地航员沈静有许多迥异于常人的语言和行为。她对世界的情感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以及她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都营造出一种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这种陌生化的人物形象消解了“套板效应”,让读者得以从另一个视角去审视从事人类最伟大探险事业的先行者的形象。
整篇小说没有描写她如何具体开展科学探索的片段,也没有描写她怎样勇敢顽强,而是侧重去表达她对正常世界的留恋与向往。小说结尾沈静最后留给世界的一段抒情语言,是文学中很鲜明的“反英雄化”思维的表达。英雄来自于普通人,更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与软弱,但这不会使英雄的形象坍塌,反而使读者对这一形象产生更多的亲近之感,最终领悟到这既是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美,也是科幻小说的文学之美。
科幻风格
科幻作品,要求在尊重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一般来说,好的科幻小说应同时具备“逻辑自洽”“人文关怀”和“科学内核”三大要素。刘慈欣的作品一向以“硬”著称(硬科幻即在已有的科学框架内,严格地推演某一种可能出现的新技术或新发明给人类带来改变的技术内核型小说),而《带上她的眼睛》却并不属于这类“硬科幻”,刘慈欣也曾坦言这篇作品并不属于“我热爱的那类科幻”。纵观刘慈欣的创作历程,这是一篇少有的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通俗化叙事的科幻作品。通常这一类作品并不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反而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
小说通过时空、人物间的情感和生活态度的三重变幻,将小说最关键、最内核的矛盾予以诠释,铺陈出一幅横盖天地的画卷。
悬疑风格
《带上她的眼睛》有悬疑风。“我”与“她”认识后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疑、猜测并解疑的过程。晚上,“她”叫醒“我”想去看月亮,“我”虽不情愿但还是去了,“我”和“她”看到朦胧的月光与草海、无数的萤火虫、银色的月球。直到第二次又叫醒“我”要去看月夜,“我”虽然生气恼火,但还是去了。“月亮在云中穿行,草原上大块的光斑在缓缓浮动,如同大地深处浮现的远古的记忆”。“她”的多愁善感最终让“我”无法忍受,把“她”的眼睛挂在柳树枝上后就回去睡觉了。从带上“她”的眼睛开始,到挂上“她”的眼睛结束,整个过程是起疑、惊异、误解的过程。直到后来谜题揭晓,“我”明白“她”的身份和处境后,“我”才恍然大悟。“我”的追悔莫及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但已汹涌溢出文外。
作品影响
《带上她的眼睛》改编后被收入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并获得1999年年度中国科幻小说
银河奖。
作者简介
刘慈欣,男,1963年6月出生,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已发表约400万字,包括7部长篇小说、10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1部评论集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作品蝉联1999—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度《
当代》长篇小说五佳,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年、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 · 类型文学奖金奖,2013年中国作协优秀儿童文学奖,2015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宣部中国好书奖。2015年8月23日,《
三体》英文版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