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贡·席勒
奥地利画家
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20世纪初期的表现主义画家,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斜卧的女人》《拥抱》《低着头的自画像》。
人物经历
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多瑙河畔的城镇图尔恩。
1902年,前往克罗斯特新堡,就读于当地的文法学校。
1905年,父亲死于梅毒,他的舅舅奥尔成为他的监护人;席勒不愿接受高等教育,但展现出对艺术的天赋。
1906年,考入维也纳艺术学院,成了克里斯蒂安·格里彭克尔的学生。就读不到一年,就由学校的多位教职员推荐到维也纳美术学院继续学习油画和素描。
1907年,向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寻求指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席勒具有高度的兴趣,并对席勒进行指导:不但购买席勒的画作,还用自己的作品和席勒交换,帮席勒安排绘画场地和模特,为席勒介绍买主。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介绍席勒加入成立于1903年的维纳工作坊,这里汇集了奥地利著名的建筑师、画家和设计师。
1908年,在奥地利克洛斯特新堡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展。1909年,与其他对传统教育不满的学生共同创办“新艺术团体”,并举办国际展览。1910年,创作《裸体男人坐像》。
1911年8月,席勒离开克鲁姆洛夫小镇回到了维也纳,在维也纳郊区的纽伦巴赫小镇租了一间普通的房子作为他的画室,而画室成了当地不务正业人士的聚集场所;同年,创作《手指分开的自画像》。
1912年4月15日,席勒因诱奸13岁少女的罪名被逮捕,并被控危害公共道德和传播“下流的”图画。席勒的一幅作品作为惩罚不道德的行为被毁,席勒被关24天以示惩罚;5月份,他又参加了克隆分离主义者联盟展;7月份,席勒在哈根派团体举办的展览中展出了7幅作品;同年,参加慕尼黑分离主义展;同年,创作《低着头的自画像》。
1913年,席勒生活和事业都进入了兴盛期:加入了奥地利艺术家协会,并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画展,共拿出24幅作品参展,这些作品同时也参加了维也纳分离派和“国际黑白展”;同年,慕尼黑高兹画廊还为他举办了个人展;同年,创作的裸体肖像《穿黑色丝袜的女人》。
1914年,首次参加了非德语一些国家的展览,分别在巴黎、罗马、布鲁塞尔等地举行了画展,通过这些展览,席勒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年,结识了版画家罗伯特,罗伯特教授席勒木刻和版画制作方法,从而使席勒对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创作《两腿分开的裸体像》;同年年底,在维也纳的阿诺德画廊举办个展。
1915年6月17日,与爱迪丝·汉斯结婚;在婚后第3天,尽管避免服兵役将近一年,席勒还是被征召入伍。席勒一开始驻扎在捷克的布拉格服兵役,妻子爱迪丝·汉斯住在同城的一间酒店,驻扎期间,席勒被特别允许偶尔可以去探望妻子。
1917年,回到维也纳后,得以专心从事绘画工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例如《斜卧的女人》《拥抱》《躺着的女人之二》。
个人生活
家庭
父亲阿道夫·席勒是奥地利皇家铁路局的火车站站长,母亲玛莉·席勒来自捷克南波西米亚地区的小镇克鲁姆洛夫。
学习
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孩童时的席勒对火车着迷,井花费很长时间画火车。父亲为了让他专心学习,在他11岁时搬到克洛斯特新堡上中学。由于害羞和矜持,他在学校成绩不佳,贪玩并专注绘画。当时他的美术老师就已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并鼓励他继续画下去。
感情
1911年,与17岁的沃利相识。沃利与席勒在维也纳同居,并担任他某些知名画作的模特。席勒和沃利因不满意维也纳狭小的城市环境,曾搬去捷克克鲁姆洛夫的小城市居住,也就是席勒母亲的家乡。
1914年,席勒认识了居住在工作坊对街的汉斯姐妹—爱迪丝·汉斯与艾德蕾·汉斯。1915年,席勒与较活泼、善社交的爱迪丝·汉斯订婚,而一直对席勒忠实的沃利则被席勒抛弃。
当沃利知道后,她对席勒说再见,自愿服兵役成为红十字会的护士,她于1917年死于猩红热,直到离去再也没有见过席勒。
婚姻
1915年2月,曾经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说:“我想要结婚,对象可能不是沃利。”席勒与较活泼可爱、善社交的爱迪丝·汉斯订婚。尽管汉斯家族反对,席勒与爱迪丝·汉斯还是在1915年6月17日结婚,这天也是席勒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主要作品
*作品来源为
创作特点
作品精神
席勒十分喜欢画自画像,其中也有几幅裸体自画像。这些作品不仅是对自己外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内心的独白。从这些自画像中不难看出,有的是扭曲的,有些是荒诞的,有些身体是瘦弱的。这些自画像让人们察觉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他的作品往往善于抓住人类最为本质的情欲、生死、痛苦、不安、恐惧。他用明暗对比的方式去创作,具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他擅长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情欲,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观念,让绘画创作更加真实。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拥抱》中有一对相爱的男女相互依偎拥抱,两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了对方,爱的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真实。他作品中人物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是丑陋的,也是真实的。充满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批判,是席勒自我的解放。总而言之,他的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观念,作品各个组成部分各具特色,带给人一种躁动的感觉,充满不安与压抑。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反而不断挣扎、反抗。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作品构图
席勒的作品的构图一般比较简单,采用一种近乎于平面化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与东方绘画的构图法则类似。这样的构图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大特点,具有极高的辨识度。画面主体旁边没有过多的物体作为装饰,有一种虚幻之感。
作品色彩
在席勒的绘画作品中,色彩仅仅起到了装饰作用。他受到了他的老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影响,作品中使用的色彩十分有限,往往只选用黑、红、黄、绿等几种色彩,给人以简单、压抑的视觉感觉。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浮躁,用大红色去填充人的脸庞,体现了人物的压抑和对自由的渴望。他的作品多以人物为题材,特别是女性裸体形象,这些人物大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席勒擅长在作品中运用一些简单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
绘画线条
席勒的线条在处理上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在他的绘画中,我们看不到西方传统绘画中严谨的线条,他采取一种类似中国画中的线条表达方式,画面中线条对空间有一定的分割作用,也可以传达出一种牵引感,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在线条选用中,我们能够看到到他的孤僻,略带一些病态感给人的压抑感,同时也体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人物评价
美国艺术史家、教育家兼博物馆管理者H.H.阿纳森:席勒描绘女性裸体的能力,甚至超过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经常把色情的吸引力和厌恶感结合起来。
意大利艺术学家斯蒂芬尼·祖菲:席勒的作品表现力强烈,无论人物还是景物的描绘都具有独特的扭曲造型语言。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席勒笔下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人物形体瘦长,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
相关阅读
《埃贡·席勒速写全集》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8685282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18:1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