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振峰,1963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共同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经历
1963年4月,席振峰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郭庄村,高中就读于虞城高中。
1979年—1983年7月,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3年—1987年,担任河南化学研究所金斗满研究员课题组研究人员。
1987年—1989年6月,就读于
南京大学和河南化学研究所过渡金属配位化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郑州大学配位化学硕士学位。
1989年—1992年,担任河南化学研究所金斗满研究员课题组研究人员。
1993年—1996年10月,就读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Takahashi教授课题组金属有机化学博士生,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1997年,担任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Takahashi教授课题组博士后。
1997年—1998年,担任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Takahashi教授课题组助手 (Assistant Professor)。
1998年4月,担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
1999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2000年,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001年10月,被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有机化学)。
2002年4月—2006年5月,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
2004年,获得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资助。
2005年—2017年,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共同主任。
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2017年11月,担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席振峰率先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研究,发现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氧化反应、协同稳定化转金属反应、芳构化形成芳香金属杂环等新反应类型和协同切断不饱和化学键等新反应模式,揭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独特的反应机制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建立了多种金属有机杂环结构的高效合成方法。致力于实现温和条件下直接从氮气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研究。
人才培养
席振峰认为:教书育人的责任比之科研创新,同样任重道远。他提出了“深新信”三条原则:深即深入,新即创新,信是客观的可信度和主观上的信心。一方面,由深入才能走向新和信。只有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实验,才能有新发现和实验上的可信度,同时也能给自己增添信心。另一方面,从信心推出创新和深度,没有信心难以创新,更很难有深度。信心是对自己对老师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则十有八九做不成。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席振峰为金属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丘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评)
席振峰担任多个国际化学学科会议的咨委、主席或共同主席,在不同的学术服务岗位上对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化学会评)
席振峰可以用英文做漂亮的presention,也可以用日语流利地与日本学者交流;他的身上既具有着西方学者彬彬有礼的风度,却又内敛着东方君子的谦谦之风。他在北京大学这个国际化的学术平台上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北京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