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Changzhou University,缩写为CZU),简称“常大”,位于
江苏省常州市,是
江苏省人民政府与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为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同年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体制,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同年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1978年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同年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81年8月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苏政发〔1981〕121号)通知:根据教育部通知,国务院批准增设江苏化工学院,设在常州市,在原市委党校基础上继续扩建,学制四年,规模1200人,设置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等专业。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体制的函》。同年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教计〔1992〕164号),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合并改制
2000年,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1年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11月13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通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向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教育部关于同意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的通知》;同年4月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通知: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
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功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2012年,获批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7年1月,入选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次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0年10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同年11月,成为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1年9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京举行。同年9月28日,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同年12月,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2022年2月,常州大学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同年4月,首批入选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同年11月,
常州大学非诉讼研究院成立。
2023年4月20日,加入
在常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联盟。同年11月,获批新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是首次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实现了常州市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同年12月27日,由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与常州大学合作共建的
工业母机工程研究院揭牌。
2024年5月7日,常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揭牌。8月,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大学化合物半导体创新联合体正式签约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28个学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8个,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校拥有省优势学科3个、省“十四五”重点学科8个,拥有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4个ESI前1%学科,其中化学、工程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3‰,材料科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4‰。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567人,专任教师189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810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75.7%;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390余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5个;
国家级一流课程19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10部;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6个。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工艺美术大学联合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艺术设计(硕士)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成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项,省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学校通过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现有4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委内瑞拉首家孔子学院,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教育发展与职业培训厅共建了欧洲最大规模的孔子课堂。设有泰国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助力中外人文交流。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创新联合体,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7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8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56个、产学研基地550个、校企联盟480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19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02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5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58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近3000件。
2022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项目评审结果出炉,常州大学获批项目65项,获批直接经费235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24.2%和95.2%,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创学校历年来最好成绩。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现有科教城校区、西太湖校区二个校区图书馆,馆舍面积400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个,中外文纸质图书184.5万多册,电子数据库60多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53.5万多种,电子期刊184.5万多册,学位论文1182.2万多册,音视频158324.14小时。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与工业技术类学术刊物,是江苏省一级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期刊;于2020年首次被列为俄罗斯《文摘杂志》(AJ)来源期刊,同时也是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和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7年与美国《艾博思科数据库(网络版)》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并且已在海外发行;同时,是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超星等数据库及在线出版平台的来源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2016年12月,获“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2016年12月,“材料科学与工程”栏目获江苏科技期刊“金马奖”十佳品牌栏目;2017年12月,获精品科技期刊项目;2018年10月,获2018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6月,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A类项目资助。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设有《政治•法学研究》《经济•管理学研究》《文史哲研究》《艺术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栏目;该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优秀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数据库或出版平台列为来源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标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热烈、喜庆与新鲜的活力;以“责任”为主体,“责任”二字为常州大学校训,蕴含着敬业、务实、勤奋,采用
李岚清赠与常州大学印章所用篆刻字体,字体美观匀称,圆润流畅。“1978”字样是常州大学的建校年份。校标整体形象美观、流畅、大方,体现了常大人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
学校徽章为题有校名等元素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徽章为红底黄字,研究生徽章为黄底红字,本科生徽章为灰底红字。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主旗为“常大红”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校标和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责任
“责任”蕴含敬业、务实、勤奋之意,这是该校的一贯风格;“责任”蕴含讲求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之意,这是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特具的属性,因而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并且应在育人过程中着力培育的品格;“责任”蕴含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和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这是现代社会栋梁之才的必备品德。以“责任”为校训,表明该校师生员工要这样要求自己: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又要有志存高远的创新精神;既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要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用高度的责任心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3月,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其中科教城校区为主校区。
截至2024年3月,科教城校区地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创新园区⸺常州市科教城,有石油化工学院、药学院、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华罗庚学院、中以科创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
截至2024年3月,西太湖校区毗邻滆湖,西太湖校区现有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学院、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吴敬琏经济学院、史良法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影视学院、外国语学院、周有光文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兰花海
在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有一片二月兰花海。一簇簇、一团团,像无数只蝴蝶在飞舞。该花海位于逸夫楼南侧,占地约2300平方米。
海棠林
海棠林占地1200平方米,约有230多株,包括西湖海棠和垂丝海棠两个品种。朵朵海棠花伫立枝头,吐露芳菲,千姿百态。
樱花林
学校有两片樱花林,分别位于武进校区研3楼南侧和北侧小岛内,包括早樱和晚樱两个品种,占地约2000平方米,约450株,一朵朵粉色的樱花绽满枝头,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片粉色云。
红馆
常州大学通过筹建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简称“常大红馆”)搭建红色文化育人平台。“常大红馆”位于科教城校区文彰楼三楼,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常大红馆”以“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为陈列主题,涵盖“融入新时代”“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融入常州大学文化传承特色”三个部分九个单元,共展出各类展品2292件。配置3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893部。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