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客运中心是集铁路、公路、公交、出租车、地铁、机场大巴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
交通枢纽。于2010年6月25日建成投运,是
常州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建筑工程,是沪宁线上除
上海虹桥枢纽中心之外,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客运枢纽。
常州城市
常州客运中心是集
常州火车站、沪宁高铁常州站、长途汽车站、地铁1号线、公交枢纽站、机场大巴、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站等多种交通功能以及商业、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乘客可以不出站实现多种交通工具的
零距离换乘。
常州客运中心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沪宁城际铁路
常州站、长途汽车站和综合配套系统工程、地下换乘大厅和南北广场地下通道等三大部分,总投资32亿元。
常州客运中心已成为龙城常州的一张闪亮的城市新名片。
设计亮点
地上地下一体化立体式交通模式
常州客运中心有四个特点:一是设施现代化,二是出行便捷化,三是服务人性化,四是管理高效化。它以“一个便捷的客运枢纽、一个现代的都市门户,一个崭新的城市地标”展示在广大市民面前。
常州客运中心位于既有国铁站的北侧、竹林西路的南侧,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0.3万平方米、地下10.2万平方米。整个客运中心建筑主次突出,风格一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建筑群体与站前广场比例协调、尺度宜人,采用大尺度的灰空间界面,在现代建筑语言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由于客运中心包含了多种功能,所以标识必不可少。客运中心内随处可见各类指示性标识牌:有地面上的方位指示;有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流线型指示;有售票处、商业区等固定功能的标识,以及各类温馨提示。此外,根据行业内的规定,不同的交通工具使用不同色系的标识:出租车是绿色、公交车是淡蓝色、城铁是深蓝色、长途客运是橙色。
据客运中心设计总工程师邱亦介绍,常州市客运中心设计总的概括就是“地上地下一体化”立体交通模式。地面是人流的进站、地下是人流的出站,充分利用竖向空间立体化布局。以站前广场为中心,广场下层空间有客运集散、通廊、出租车等候区、公共停车场以及常州地铁1号线。汽车客运站、城市公交枢纽站、旅游巴士服务站及期配套用房主要集中在广场西侧。
零距离换乘
常州客运中心分南北两个广场,南广场为京沪铁路常州站即老火车站,北广场为沪宁城际高铁常州站和常州长途汽车站。南北两个广场由地下通道连接,乘客可以实现沪宁城际高铁与普通火车、长途汽车、机场大巴、地铁、出租车、公交车之间进行无缝换乘。
常州客运中心采用“地上地下一体化”立体交通模式,体现了“南北一体、无缝换乘、人车分流、公交优先”理念,地面道路供车辆通行,乘客通过站前广场、高架平台和地下空间垂直分流,通过HOC信息管理平台,对各类信息进行共享和统一发布,方便统一管理和服务旅客。
常州客运中心建设公交枢纽站,设置6个站台,开通11条公交线路;设置出租车候客区,可停靠出租车100辆;设置社会停车场,可停靠车辆700辆。客运中心投运后,铁路、公路日旅客运量预计达4.5万人次,高峰期将超过10万人次,人流、车流高度聚集。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外部交通“右进右出”,减少
交通信号灯交叉口;内部交通“进出站分离”、“人车分离”,方便旅客有序换乘;配备40名咨询、导服人员,满足各种情况下旅客导向需求。
建筑功能分布
常州客运中心共有三层建筑,其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
地面一层:城际铁路售票厅、候车大厅;长途客运售票;长途客运下客区;公交上、下客区。
地上二层:长途汽车的安检大厅、候车区、发车区及配套的餐饮商业服务区。
地下层: 换乘大厅、南北广场人行通道、出租车上下客区、社会车辆停放区、非机动车停放区及配套的商业服务区。
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
常州市天宁区竹林西路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