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
常青,男,1957年8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建筑学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遗产》和《Built Heritage》学刊主编,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常青专家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人物经历
1982年,常青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并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7年,常青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自然科学史所并获科学史硕士学位。
1991年,常青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4年,常青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先从事博士后工作、任副教授。
1994年,常青晋升为教授。
1995年-2003年,常青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
2003年-2014,常青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
2015年12月7日,常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常青提出了城乡风土建筑谱系的认知方法和保护与再生的系统理论;拓展了城乡历史环境再生学科领域,建构了“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系统专业理论;提出了地域风土建筑谱系的认知方法;率先提出了介于“维持历史建筑旧貌”与“毁旧建新”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保持城乡地方历史特征和多样性活力的“适应性再生”途径。
常青先后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国家级项目6项:
学术论文:
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常青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 保护与再生
1. 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3,53(05):681-692.
2. 常青.传统与创造 反思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理念与途径[J].时代建筑,2022(03):14-21. 修订版在《世界建筑》2022(10):06-17+4转载.
3. 常青.常青谈营造与造景[J].中国园林,2020,36(02):41-44.
4. 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J].建筑学报,2019(12):14-19.
5. 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8(04):8-12.
6. 常青.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J].建筑遗产,2018(01):1-12.
7. 常青.风土根与楚辞魂——汩罗屈子书院设计实验[J].世界建筑,2018(01):11-13+10.
8. 常青.常青·说[J].城市设计,2017(05):6-11.
9. 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基于原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667-680.
10. Chang, Q. Evolutionof Peak Palace–Fortress in Tibet: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SangzhutsePalace–Fortress and Design of the Fortress Museum. Built Heritage 1,36–49 (2017).
11. 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12. 常青,张鹏,戴仕炳,周乐.“拼贴”的城垣遗产——儋州遗存城门形制与筑法研究[J].建筑遗产,2016(02):92-107.
13. 常青.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J].建筑遗产,2016(01):44-61.
14. 常青.历史空间的未来——新型城镇化中的风土建筑谱系认知[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35-38.
15. 常青,思考与探索: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方式[J].建筑师,2014(04):27-34.
16. 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03):10-15.
17. 常青.我国城乡改造中历史空间存续与再生设计研究纲要[J].建筑设计管理,2013,30(01):47-49.
18. 常青.瞻前顾后 与古为新 同济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学科领域述略[J].时代建筑,2012(03):42-47.
19. 常青.桑珠孜宗堡历史变迁及修复工程辑要[J].建筑学报,2011(05):1-8.
20. 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03):118-121.
21. 常青.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上海豫园方浜中路街廓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34-37.
22. 常青,齐莹,朱宇晖.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02):77-82.
23. 常青,沈黎,张鹏,吕峰.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02):106-109.
24. 常青,严何,殷勇.“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45-47.
25. 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03):87-90.
26. 常青,王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05):60-62.
27. 常青,魏枢,沈黎,董一平.“东外滩实验”——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88-93.
28. 常青,王云峰.梅溪实验──陈芳故居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2(04):22-25+68.
29. 常青,张鹏,王红军.“外滩源”实验——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2002(02):4-7.
30. 常青,王红军.留住“小上海”的记忆——台州市椒江“北新椒街”的保护与利用[J].华中建筑,2001(06):68-73.
· 历史与理论
1. 常青.回眸一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J].建筑遗产,2019(03):1-10.
2. Chang, Q. Architectural Models and Their Contexts in China’s 20th-Century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 Overview. Built Heritage 3, 1–13 (2019).
3. Chang, Q. A ChineseApproach to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Focus on theContemporary Changes of Shanghai’s Historic Spaces. Built Heritage 1,13–33 (2017).
4. 常青.想象与真实:重读《营造法式》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7(01):35-40.
5. 常青,赵辰,邓小骅.关于建筑演化的思想交流常青/赵辰对谈[J].时代建筑,2012(04):62-67.
6. 常青.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J].建筑学报,2009(10):23-28.
7. 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06):95-101.
8. 常青.从建筑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黄浦江畔的建筑对话[J].建筑学报,2003(12):22-25.
9. 常青.华夏建筑的巡礼──《中国建筑志》导言[J].时代建筑,1997(03):49-52.
10. 常青.从丝绸之路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J].建筑师,1995(12):51-65.
11. 常青.中印建築因緣--東方建築宇宙圖案的趨同性及古今意義[J].空間,1994(12):116-119.
12. Chang, Q. Early Timber Architecture inChina. Journal of Indian Architects 4, 24-27 (1993).
13. 常青.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02):192-200.
14. 常青.建筑人类学发凡[J].建筑学报,1992(05):39-43.
15. 常青.两汉砖石拱顶建筑探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03):288-295.
· 教学与教改
1. 常青.历史·理论·范式——“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大纲[J].建筑师,2019(04):18-23.
2. 常青.以文养质,知恒通变——关于建筑教育新议程的几点浅识[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20-23.
3. 常青.“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建筑教育,2015(03):5-14.
4. 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4-9.
5. 常青,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2009(06):52-55.
6. 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34-37.
7. 常青.建筑学硕士学位教学思考——以同济改革方案为例[J].时代建筑,2001(S1):80-81.
8. 常青.培养历史意识 理解环境脉络[J].建筑学报,1997(05):17-19+66-67.
学术著作:
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网,常青先后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余部:
· 著作
1. 常青.西藏山巅宫堡的变迁——桑珠孜宗宫的复生及宗山博物馆设计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2015.
2. 常青.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3. 常青.摩登上海的象征——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4. 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常青.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6.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7. (参著)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8. (参著)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元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常青.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建筑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 (参著)張在元.中国都市と建築の歴史:都市の史記[M].鹿島出版會,1994.
11. 常青.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 译著
1.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常青,张昕,张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意)波罗.帕托给西.现代建筑之后.常青,译.张似赞,校.//建筑师(第34-37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连载.
据2020年1月同济大学官网显示,常青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常青提出了“以建筑学为基础+保护核心课程为特点”的本科培养方案;发展了“历史环境再生”学科方向;建构了符合国际学术标准及中国文化语境的“历史环境再生”基本理论;将建筑学与工科的土木、材料等学科和文科的历史、文博等学科交叉整合。
常青把教学成果编写《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成书。
常青领衔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主要论著
论文
保护与再生
常青.上海石库门里弄演替历程与再生模式新探[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3,53(05):681-692.
常青.传统与创造 反思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理念与途径[J].时代建筑,2022(03):14-21. 修订版在《世界建筑》2022(10):06-17+4转载.
常青.常青谈营造与造景[J].中国园林,2020,36(02):41-44.
常青.传统聚落古今观——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J].建筑学报,2019(12):14-19.
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8(04):8-12.
常青.存旧续新:以创意助推历史环境复兴——海口南洋风骑楼老街区整饬与再生设计思考[J].建筑遗产,2018(01):1-12.
常青.风土根与楚辞魂——汩罗屈子书院设计实验[J].世界建筑,2018(01):11-13+10.
常青.常青·说[J].城市设计,2017(05):6-11.
常青.论现代建筑学语境中的建成遗产传承方式——基于原型分析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7):667-680.
Chang, Q. Evolution of PeakPalace–Fortress in Tibet: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Sangzhutse Palace–Fortressand Design of the Fortress Museum. Built Heritage 1, 36–49 (2017).
常青.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建筑学报,2016(10):1-9.
常青,张鹏,戴仕炳,周乐.“拼贴”的城垣遗产——儋州遗存城门形制与筑法研究[J].建筑遗产,2016(02):92-107.
常青.对建筑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J].建筑遗产,2016(01):44-61.
常青.新旧共生 和而不同——历史空间的存续与再生[J].世界遗产遗产,2015(11):106-111.
常青.历史空间的未来——新型城镇化中的风土建筑谱系认知[J].中国勘察设计,2014(11):35-38.
常青,思考与探索: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方式[J].建筑师,2014(04):27-34.
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03):10-15.
常青.我国城乡改造中历史空间存续与再生设计研究纲要[J].建筑设计管理,2013,30(01):47-49.
常青.瞻前顾后 与古为新 同济建筑与城市遗产保护学科领域述略[J].时代建筑,2012(03):42-47.
常青.桑珠孜宗堡历史变迁及修复工程辑要[J].建筑学报,2011(05):1-8.
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03):118-121.
常青.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上海豫园方浜中路街廓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08(12):34-37.
常青,齐莹,朱宇晖.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02):77-82.
常青,沈黎,张鹏,吕峰.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J].时代建筑,2006(02):106-109.
常青,严何,殷勇.“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45-47.
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03):87-90.
常青,王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05):60-62.
常青,魏枢,沈黎,董一平.“东外滩实验”——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地区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04(04):88-93.
常青, 历史意识与保护实验——《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导言[J],建筑师,2004(04):88-93.
常青,王云峰.梅溪实验──陈芳故居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2(04):22-25+68.
常青,张鹏,王红军.“外滩源”实验——外滩源原英国领事馆地段的保护与更新[J].新建筑,2002(02):4-7.
常青,王红军.留住“小上海”的记忆——台州市椒江“北新椒街”的保护与利用[J].华中建筑,2001(06):68-73.
历史与理论
常青.回眸一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范型及其脉络[J].建筑遗产,2019(03):1-10.
Chang, Q. Architectural Models and TheirContexts in China’s 20th-Centur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n Overview. BuiltHeritage 3, 1–13 (2019).
Chang, Q. A Chinese Approach to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Focus on theContemporary Changes of Shanghai’s Historic Spaces. Built Heritage 1,13–33 (2017).
常青.想象与真实:重读《营造法式》的几点思考[J].建筑学报,2017(01):35-40.
常青,赵辰,邓小骅.关于建筑演化的思想交流 常青/赵辰对谈[J].时代建筑,2012(04):62-67.
常青.旧改中的上海建筑及其都市历史语境[J].建筑学报,2009(10):23-28.
常青.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J].建筑师,2008(06):95-101.
常青.从建筑文化看上海城市精神——黄浦江畔建筑对话[J].建筑学报,2003(12):22-25.
常青.华夏建筑的巡礼──《中国建筑志》导言[J].时代建筑,1997(03):49-52.
常青.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J].建筑师,1996(04):72-73.
常青.从丝绸之路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J].建筑师,1995(12):51-65.
常青.中印建築因緣--東方建築宇宙圖案的趨同性及古今意義[J].空間,台北,1994(12):116-119.
Chang,Q. Early Timber Architecture in China. Journal of Indian Architects1993(4):24-27.
常青. 人类学与当代建筑思潮[J].新建筑, 1993(03):46-49.
常青.元明中国砖石拱顶建筑的嬗变[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02):192-200.
常青.建筑人类学发凡[J].建筑学报,1992(05):39-43.
常青.两汉砖石拱顶建筑探源[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03):288-295.
常青.从文化的交流机制看中国建筑的演变[J],建筑师,37期:30-33.
教学与教改
常青.历史·理论·范式——“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大纲[J].建筑师,2019(04):18-23.
常青.以文养质,知恒通变——关于建筑教育新议程的几点浅识[J].中国建筑教育,2017(Z1):20-23.
常青.“传统的延续与转化是必要与可能的吗?”——“建筑理论与历史(一)”课程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建筑教育,2015(03):5-14.
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4-9
常青,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初探[J].建筑学报,2009(06):52-55.
常青,同济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动向[J].时代建筑,2004(06):34-37.
常青.建筑学硕士学位教学思考——以同济改革方案为例[J].时代建筑,2001(S1):80-81.
常青.培养历史意识 理解环境脉络[J].建筑学报,1997(05):17-19+66-67.
著作
常青.西藏山巅宫堡的变迁——桑珠孜宗宫的复生及宗山博物馆设计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2015.
常青主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同济城乡建筑遗产学科领域研究与教育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常青.摩登上海的象征——沙逊大厦建筑实录与研究[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常青主编.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常青参著.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常青参著.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四卷:元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常青.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建筑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常青参著.張在元主编.中国都市と建築の歴史:都市の史記[M].鹿島出版會,1994.
常青.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译著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M].常青,徐菁,李颖春,张昕,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常青,张昕,张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意)波罗.帕托给西.现代建筑之后.常青,译.张似赞,校.//建筑师(第34-37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连载.
主要获奖
科研、设计类
2021年获2019-2020年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一、二、三等奖(排名第一)
2020年获河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国家“鲁班奖”工程)(排名第一)
2019年获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八届建筑创作奖优秀奖(排名第一)
2015年获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排名第一)
2011年获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1年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提名奖(排名第一)
2008年和2010年两度获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排名第一)
2005年获瑞士首届Holcim国际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排名第一)
201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奖(个人奖)
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1999年获国家图书奖最高奖(独著百卷丛书之一卷)
教育类
2023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2022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20年被国家授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
201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9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8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018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 - 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个人奖)
2013年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7年获第三届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个人奖)
人物评价
常青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遗产建筑的工作,他在建筑教育、设计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成绩斐然。(建筑理论家罗伯特·艾维(Robert A. Ivy)评)
常青教授在中国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令人瞩目的工作已成为典范,他出色的专业影响已超越实践范畴,企及了学术的层面。(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雷蒙德·叶(Raymond W. H. Yeh)评)
常青教授在设计实践、学术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成绩,特别是对风土建筑研究的成果,使他确实成为了一位国际建筑界关注的引领性人物”(美国著名建筑大师、国际后现代建筑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16: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