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秘密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柯岩创作的儿童诗
《帽子的秘密》是儿童文学作家柯岩于当代创作的的一首儿童故事诗,是组诗《“小兵”的故事》中的一首。全诗16节,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节)写哥哥的帽檐总是掉下来,而“我”奉妈妈之命去探寻秘密而未得;第二部分(第5~12节)写“我”探秘、揭秘并“入伍”的经历;第三部分(第13~16节)写“我”为哥哥保密及妈妈对孩子们的亲切教导。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柯岩(1929年7月14日~2011年12月11日),女,满族,原名冯恺,女,生于河南郑州,祖籍广东南海。当代作家、诗人。1956年后历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诗刊》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成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多所高等院校教授,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第八、九届人大代表。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柯岩文集》(6卷)、《柯岩儿童诗选》,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雷锋》《中国式的回答》,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船长》《美的追求者》《癌症不等于死亡》,戏剧剧本《相亲记》《记着啊,请记着……》,中短篇小说《高压氧舱》《道是无情》,长篇小说及电视连续剧剧本《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电视系列剧本《仅次于上帝的人》等。部分作品选入课本及辅导教材并译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朝鲜等外文版本。
主要内容
全诗16节,可分为3个部分:
诗文赏析
《帽子的秘密》以新颖的构思,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表现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生活情趣。通过一场游戏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儿童生活画面,表现了孩子们学习解放军,长大后保卫祖国的理想与追求。引导孩子们要懂得以自己的行动来学习解放军。
诗的前两节写哥哥的学习成绩很好,妈妈送他一顶漂亮的帽子当奖品。这帽子在弟弟的眼中看来可真是精美绝伦:蓝蓝的颜色,漆黑的帽檐,只要看看,都会喜欢。这样,帽子的漂亮与弟弟的喜欢都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下文围绕帽子展开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诗的第3节,作者笔锋一转,告诉读者,这顶帽子的帽檐总是掉下来,而且妈妈怎么缝也不顶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仅诗中的“我”奇怪,读者也会跟着奇怪的。于是诗的第4节,“我”奉妈妈之命去探寻帽檐掉下来的秘密。可“哥哥只要一见我,马上就把我赶开”。为什么呢?诗的一开头造成了悬念,一下子抓住了小读者的好奇心。
5、6两节,写我“偷偷地”去探秘,秘密一下子就被揭穿了:“他们七八个三年级学生,一出校门就把帽檐扯下来,”原来他们是在空地上玩“海军战斗”的游戏。秘密揭穿之后,如果接下去写“我”向妈妈报告真相,故事就会显得平淡无奇。第7节,作者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被俘”的情节:“我”还没决定躲不躲,“叫人抓住怎么也挣不脱”的小侦察员就被水兵们推到了哥哥的面前,使整个故事情节又生波澜。
“我”不幸被当做“奸细”俘虏了,哥哥竟然也大义灭亲,不仅不认弟弟,还下命令把“我”枪毙。8、9两节又横生枝节,使读者不由自主地为“我”的命运担忧:结果怎么样?弟弟服气吗?一连串的问号把小读者同“侦察员”的命运连在一起。
第10、11两节,“我”对哥哥的命令,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又踢又打吵个不停;”“说我是奸细就不成”,连水兵们的安慰都无济于事。“我”的形象就在这“又踢又打”之中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第12节,情节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我”出人意料地光荣加入了“海军部队”。从“枪毙”到“入伍”,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这大起大落的情节,自然会使小读者神往入迷。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抓住了儿童的特点来写,因为海军的帽子没有帽檐,于是他们就扯掉了帽檐当“海军”,并以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为线索,与“我”奉命侦察而不幸“落网”后的反抗相交织,展开了故事情节,使诗的内容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最后,本来可以安排一场“向妈妈汇报”来结束全诗。但作者以独特的构思,再推波澜。“入伍”之后的“我”由奉母命去探秘而一改为向母亲保密。但“我”毕竟是个孩子,白天发生的事情使他兴奋不已。于是,他向妈妈谈了“船舱”又谈“甲板”,还滔滔不绝地说“舰队”和“海员”。言谈中早已把秘密说出,可他还是用大人的口气对妈妈说:“这是秘密您最好别管”。妈妈听出了其中的“秘密”,“我”却奇怪“妈妈怎么知道?”由“我”的秘密转化为妈妈的秘密,一波三折,妙不可言。最后用妈妈的话作结,深化了全诗的主题。
正是由于作者非常熟悉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理,因此,这首儿童诗虽然是虚构的,但又那样真实可信,童趣盎然。小读者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起他们的向往。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儿童情趣在诗中俯拾皆是,使情节生动有趣:例如,男孩子都愿意做当解放军的游戏,海军的帽子没有帽檐,因此,孩子们扯掉了自己的帽檐,便以为自已成了海军。这推理是只有孩子们才有的。于是,情趣由此而出,这扯掉了帽檐的帽子便成为全诗的主线,使得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富于趣味。再如,当上了解放军就应该英勇无畏,于是,哥哥在抓到奸细时就可以大义灭亲,即使是自己的弟弟,也可以看也不看一眼就“下命令枪毙”,而弟弟呢,因为他长大了也要当解放军,因此“说我是奸细就不成”,于是,他对哥哥的命令进行了坚决的反抗。这种情境和趣味也只是孩子才有的,这其中的儿童情趣便栩栩如生,令人信服。第三,学习解放军,一切都应是认真的。因此,帽檐必须扯下来而不能放在脑后;哥哥即使拿着木头的望远镜,也认真地“四面八方到处瞧”;“我”因为被人叫做“奸细”就一定反抗,因为“我长大要当解放军”,小时候无论如何不能当“奸细”。儿童的天真,跃然纸上。第四,既然“入伍”当了解放军就应保守秘密,于是“我”回到家里就千方百计地保守“军事机密”,尽管自己在交谈中早已破绽百出却浑然不觉,表现了只有孩子才有的认真与天真。
这些情趣是孩子们独有的,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使孩子们能够在这场游戏中,在哥哥与“我”的争执中,在“我”与妈妈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起无尽的乐趣。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哥哥和“我”两个人物形象。哥哥是三年级学生,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一连考了那么多的5分”,还得到了妈妈赠送他的一顶漂亮的帽子做奖品。他做事认真,恪尽职守。在游戏中担任“舰队”的指挥员,尽管他拿着个木头的望远镜,却依然四面八方到处瞧,一丝不苟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当这位神气的指挥员得知抓到了“奸细”时,“看也不看我一眼”就下命令“枪毙”,这是一个多么合格的指挥员啊!他稚气而调皮。虽然他有很多优点,但哥哥毕竟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解放军时,免不了只会从表面上模仿,于是,妈妈送给他做奖品的帽子,就几次被扯掉了帽檐,以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海军。这些语言、神情、动作,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位仅有三年级水平的哥哥的特点。
“我”是诗中的主人公,他坦白而好奇,因此,他对妈妈送给哥哥的那顶帽子充满羡慕,对哥哥也是敬佩有加。当帽檐总是掉下来这个疑团出现时,他便高兴地接受了妈妈交给的任务。尽管哥哥多次把他“赶开”,但他还是带着探秘的心理对哥哥进行了侦察,历尽“坎坷”,终于揭开了秘密。他稚气而又认真。秘密被揭开后,“我”不幸被捕,又被称为“奸细”,多难听的字眼。“我”高声申明,“我是你的弟弟”,而哥哥却大义灭亲要把“我”“枪毙”。面对这样的处决,“我”又踢又打吵个不停。因为“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随便说我是奸细就不成”。在“我”的眼里,即使是游戏,也应该来真格的,表现了他的稚气与可爱。他单纯而天真,揭秘后回到家里,他是认认真真地保守军事机密。可却在交谈中把“船舱”,“甲板”,“舰队”都说出来了,还用大人的口气对妈妈说:“至于哥哥的帽子嘛……这是秘密您最好别管”。当妈妈道出其中的秘密,“我”却奇怪“妈妈怎么知道?”天真纯洁之态,溢于言表。这首诗通过鲜明生动的儿童形象,反映了中国新一代的生活和理想,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奖项地位
2020年4月,《帽子的秘密》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作品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帽子的秘密》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故事诗。作者抓住儿童游戏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冲突,通过巧妙的构思展开情节,描绘了一幅既严肃又有趣的儿童生活图景。”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健:“这首诗语言符合儿童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有的就是孩子的口语。例如,‘反正我不能叫你们枪毙,不管它疼还是不疼,我长大了要当解放军,随便说我是奸细就不成’。形象地表达了“我”的心态。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凝练、活泼,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烈,散发着浓郁的诗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师文选鉴赏辞典》)
自学导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21:4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