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蕊草
帽蕊草科帽蕊草属植物
帽蕊草(Mitrastemon yamamotoi Makino)是帽蕊草科帽蕊草属一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1至8月为潜伏期,大约9月萌芽,10至12月开花。多寄生在600至800公尺带阴湿的壳斗科植物(长尾柯)根部,有个杯状托的构造与树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帽蕊草根部深入被宿主体内夺取养分以养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帽蕊草是两性花,隶属于帽蕊草科帽蕊草属。子房上位,雄蕊先熟,靠近顶端有一环带状的花药。子房一室,侧膜胎座,种子多数。
【外观】整体近似圆柱形,高 3-8 厘米,颜色是off-white(米黄色/灰白色/黄白色),干燥的帽蕊草呈深棕色。
【菌托(Volva)】 2-2.5 × 约2厘米,有密集的结节,有四到五个圆裂的口,很浅薄。
【花序】苞片一般是3-6片,4片的苞片则是连着的,形状有:卵形、卵形长方形和披针形,0.8-2.7×0.8-2厘米。
【顶生】的2个基部较厚,有一个蜜腺,白色、盘状,0.5-0.6×1-1.7厘米,边缘凹缘或完整。
【花蕊】雄蕊筒长约7 毫米,蕊筒筒状环绕。
【花粉囊(Anther)】环带约6毫米深。
【药隔(Connective)】约2毫米。
【子房(Ovary)】 球形至椭圆形,约12×9毫米。
【柱头(Stigma)】6-7毫米,微缺。
【果实】多成浆果状。
分布范围
【国内】广东(南部)、台湾、广西、云南、福建。
【分布】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至澳大利亚。
全世界有2种帽蕊草属植物,中国有1种和1变种,其中原变种产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柬埔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亦有分布。变种多鳞帽蕊草(M.yamamotoi var.kanehirai)仅分布于中国台湾省。
生物特性
多寄生在600至800公尺带阴湿的壳斗科植物(长尾柯)根部,有个杯状托的构造与树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帽蕊草根部深入被宿主体内夺取养分以养活自己,自己不行光合作用。帽蕊草虽长有鳞片叶,但这种鳞片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差,只能依靠吸收别的植物的营养生活。它们生活在热带地区,常寄生在一些壳斗科树木的根部。由于大批壳斗科植物被砍伐,帽蕊草也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
研究历史
帽蕊草在日治大正时期被发现,正式文献全球只有南投鱼池乡莲华池有发现纪录,保育等级属严重濒临绝灭,由研究中心全力保育。在台湾有两种奴草,一个是台湾奴草,一个是菱形奴草、即帽蕊草,前者是由Makino1911年在屏东雾头山发现,后者是Yamamoto1925年在南投县鱼池乡莲花池地区发现。
近年来,在中国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植物——帽蕊草。
其授粉机制目前尚在研究中,一般认为,应由蜂类或苍蝇因觅食接触花药与柱头进而进行授粉,在种子传播方面,推测鸟类与蚂蚁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种子也可能经由动物践踏或雨水冲刷而散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参考资料
Mitrastemon yamamotoi.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7 17: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