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
办刊历史
1987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
1988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改为季刊。
2003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07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报道内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
主要栏目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读者对象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
人员编制
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
编委:丁永建、丁建丽、马海洲、王乃昂、王明玖、乌兰图雅、申元村、史培军、伍光和、任志远、朱党生、米文宝、汪久文、陈发虎、杨太保、杨维西、杨根生、李青丰、李志忠、金海龙、胡春元、南忠仁、赵明、赵景波、曹明明、雷加强、蔡运龙、穆兴民。
资源保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面向中国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探讨干旱地区(包括半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一半特征,以及各种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尤其重视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18年7月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
据2018年7月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
收录情况
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被中国国内外十余种权威性检索系统检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被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复印报刊资料”(2012版)》、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录。
影响因子
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939、(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278。
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1.49,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174种)中排第567名,在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76种)中排第18名。
荣誉表彰
2006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被评为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2000、2004、2008、2011、2014、2017年,《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获中文核心期刊。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图中文字为该刊的中文名,英文是该刊的英文名。
办刊宗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中国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现任领导
注:表中为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