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是含水量,文物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时的干湿程度。刚出土的纺织物,如果在饱水状态下,几乎没有机械强度。纤维细胞过分膨胀,纤维间的吸附力因水的作用加强,这时揭取会使纤维细胞破裂,织物损坏如烂泥状。另一方面,如果纺织品文物出土时没有及时处理,放置在过于
干燥的环境中,会使织物含水率过低,也不适于揭取。
当可能有纺织品出土时,应将棺木抬至室内,在避免阳光照射及保持低温(尽量控制在10-16℃)的环境中进行揭取。避免阳光是因为纺织品中的丝纤维对阳光中的紫外线很敏感,在其作用下,会发生光氧化降解,使丝纤维断裂。另外,织物上的染料在紫外线作用下,也会加速氧化褪色。而低温则是为防止织物出土后生霉。
文物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时的干湿程度。刚出土的纺织物,如果在饱水状态下,几乎没有机械强度。纤维细胞过分膨胀,纤维间的吸附力因水的作用加强,这时揭取会使纤维细胞破裂,织物损坏如烂泥状。另一方面,如果纺织品文物出土时没有及时处理,放置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会使织物含水率过低,也不适于揭取。这是因为出土织物大部分是穿在尸体上的,尸体上的分泌物导致织物形成粘连状态。在湿度过低的情况下,纤维细胞壁很脆,机械强度也很差,纤维无弹性,不耐折、压。这时揭取,也会造成织物断裂,甚至成粉末状。因此在揭取出土织物时一定要掌握好干湿度,将织物用卷曲的方法,按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揭取。穿在尸体身上的衣服,由外向内一层层的用卷曲的方式进行揭取,展开。用卷曲的方法是为了使织物受力均匀。
揭取后的纺织品文物应立即进行消毒。许多考古发掘工作都是在春夏季进行的,在考古发掘和开棺过程中,墓葬中原有的黑暗缺氧及温湿度平衡状态被打破,文物保存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空气的涌入,使组成织物的碳链受到光、热、生物、化学等环境因素的强烈影响。织物出土后,随着温度上升,在一定的湿度及氧作用下,墓葬中已休眠了的微生物开始复苏、繁殖。此外,开棺还会导致新菌种的进入。当温度>20℃,相对湿度>65%时各种微生物会大量繁殖。以著名的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例:该墓文物出土时,是被水浸泡的。由于夏季气温在30℃以上,开棺后温度上升,纺织品文物表面很快生霉。而我国北方的黑龙江省阿城
金代齐国王墓的丝织品文物在出土前,由于墓葬中的石椁封闭紧密,隔绝了外界的空气和水分,墓葬中的温度又相对较低,所以出土时棺内丝织品的保存状况很好。但文物出土后,温度升到20℃以上,在适宜的湿度环境和氧的作用下,致使织物表面发生霉变。以上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织物就会腐烂。
所用的环氧乙烷消毒气是安全混合气,由于纯环氧乙烷在空气中遇明火易燃易爆,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因此选用高比例的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混合,比例为?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为1∶9、2∶8或3∶7。温度在20-55℃气化效果较好,虽然提高温度可以提高效率,加快消毒速度。但是为了文物的安全,本人认为还是在常温常湿的条件下操作比较妥当,以免织物在进出消毒罐时因温湿度起伏过大而受损害。消毒时间一般定为24小时,在工作中如果文物污染严重,可以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给气量为纯环氧乙烷气450g~1000g/m3,工作压力1.5~4kg/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