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的九月
美国威廉·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
《干燥的九月》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于1931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是正直盛时的得意之作。 这部作品以杰斐逊小镇为写作背景,并以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南部社会的现状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通过描写一个虚荣压抑的白人女子捏造出“黑人威尔强奸她”的谣言,最后导致此黑人无辜被迫害的故事。
内容简介
它以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一个白人妇女明尼·库伯和黑人男子威廉·莫耶斯的“一个谣言”为故事开端,讲述发生在“杰斐逊”镇上的一起私刑事件以及明妮·库伯小姐的悲惨命运。
写作背景
这部小说恰好创作于美国南方社会转型的“节骨眼”上,然而在这一时期,社会中许多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仍然大量存在。这些固执残存的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男权至上和种族歧视两个方面。故而男子有着强烈的“处女情结”,并且把妻子的贞操作为重点保护事物,以此体现出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这种现象在白人贵族中最为普遍。然而由于男子对“南方淑女神话”的过度推崇无疑成为女子身心的枷锁。正是由于这种由“性压力”所构成的枷锁过于繁重,思想有些扭曲,明尼库伯才会捏造自己被黑人强奸这一“事实”。
人物介绍
明尼·库伯
明尼·库伯小姐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在小说中占有主导地位。 然而,这位贪慕虚荣,精神有些病态的“美人”多么希望自己的美貌和年华永远不会逝去,自己永远成为异性青睐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 然而,无情的岁月却不会遂她的心愿。 她有着极其辉煌的过去,多年前,当她还是一位开朗灵动的妙龄少女时,她因拥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曼妙的身姿,美丽的脸庞而一度稳坐小镇“第一交际花”的交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有那么多的异性追捧她,以和她搭讪跳舞为荣,因得到她的一句赞美而窃喜。她倍感失落,但同时又不甘于承认自己已经老去,觉得自己如此得天独厚,就必须受到众人的关注,享受男人对她的夸赞,继续陶醉在由其它女子的羡慕和嫉妒所织成的云雾里。故而她有了一种变态式的“不服老”心态。她浓妆艳抹,拒绝承认自己已风光不再。 她怀念过去,不甘现在的平淡,希望再次成为别人所热议的“话题女王”。她年近四十,吃穿不愁。 若用正常人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大家都会认为四十岁是女性最成熟知性的年纪。女性在这个年纪,思想行为的侧重点都应该放在工作和操持家务上。 然而,她没有成家,只有一张浓厚脂粉下日渐憔悴的容颜和一颗空虚的心。 她在适婚的年龄也曾享受过爱情的甜蜜。 她曾经和一位银行职员有过一段短暂的恋爱史,然而这个男子表面虽文质彬彬,可外强中干———和明尼库伯一样虚荣自大,虽然年近四十,却没有那份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责任心。 种种因素都奠定了他们一拍两散的爱情结局。
霍克肖
霍克肖是一位“举世混浊唯我独清”,具有正义感,不人云亦云的真勇士, 也是这部小说中和明尼库伯小姐同等重要的主人公。因为他和代表深受时弊压抑与残害的明尼库伯一样,也代表了一类人———一类勇于斗争,渴望真相,渴望消除种族歧视的“失败英雄”,这位英雄便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小说的开端部分,这位勇士刚听到谣言,便愤然为黑人辩护。然而,他这样的“异类”必然得不到其他“正常人”的关注和理会。故而,无论他怎样努力劝说,麻木固执的白人们都无动于衷。 或许,白人们根本就没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去关注这个“疯子”,并认为无论真相如何都根本没有调查和辩护的必要。 他们的想法是“无论黑人有没有犯下罪过,一个黑人,根本不配得到白人的信任”。 虽然霍克肖极度不忍黑人威尔受到“南方淑女神话的推崇者”(以麦克·兰登为首的白人党)的摧残和迫害,然而他无能为力。 他处在“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境遇中。 他的内心是无助纠结而痛苦无奈的。 当他最后意识到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黑人的命运,自己的力量太小,根本无法将平等的种子种入这群高傲白人的脑海。 然而他作为一个人道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坚持者,又不忍眼睁睁看着这个善良的黑人被处死,于是只能默默离开。
霍克肖的创作原型便是作者自己, 当时那个病态社会的特征是黑人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遭到严重破坏和威胁, 而白人享受着各种优待;妇女被“南方淑女神话”的枷锁捆绑得无法呼吸,身心压抑。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黑人的无端受害使他感到无奈,无助甚至愤怒。然而他凭借一己之力又无法根除已在所有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毒瘤。所以,他只能借助这个角色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并且通过塑造霍克肖这个角色,力求唤醒麻木的白人们,甚至整个社会,让那些和他有共鸣的有志之士拍案而起,为整个社会的变革和人权的回归尽一份力量。
麦克·兰登
小说中,麦克·兰登就是这样一个虚伪的南方淑女“保护者”。他曾是一个让人仰慕的将军,有过辉煌又让人羡慕的日子,如今却没能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内心的不满、干燥而令人烦闷的天气给予他的躁动情绪,让他不假思索地给黑人威尔定了罪,并决定要用暴力惩罚威尔,以此维护南方淑女的形象。于是,他带领几个同样虚伪的白人实施了这场血腥的私刑。小说第五部分描述了麦克·兰登回家后对妻子表现出来的冷漠,以及通过他妻子的话语我们得知的他对妻子实施的暴行,由此看来,他只是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内心其实并不尊重妇女。
福克纳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南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小说中他向人们展现的是美国南北方新旧交替时期的社会以及人们内心呈现的种种矛盾,通过对黑人与白人的地位及其之间的矛盾刻画一个个生动的南方人物形象,并借此表达他内心复杂的南方情结。小说中麦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旧南方社会人们的内心活动,他表现出来的躁动和冷酷也是身处旧南方的人们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此通过对麦克前后表现的极大反差揭露这些南方淑女“保护者”的虚伪和无情。
作品赏析
主题
威廉·福克纳《干燥的九月》这部小说最根本的写作意图便是揭露美国南方社会中种族歧视和妇女受“南方淑女神话”压抑,怨而不能怒的两大问题,力求在引起读者共鸣之后,激起人们的社会形态改革欲望,从而革除时弊,为美国整个社会在消除种族歧视、取缔男权主义的道路和进程上披荆斩棘。屈原说过“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意思是,大家都迷醉,整个世界都浑浊,而我独自清醒,所以我被流放。
小说的最后一个部分,在麦克实施滔天罪行之后,四周呈现出的是死一般的沉寂:四周静悄悄的,什么都纹丝不动,寂静无声,连一点昆虫的声音也没有。在冷酷的月亮和不眨眼的星星下,黑暗的世界好像患病似的躺着。作者将一切深刻含义都放在对环境的描写之中,黑人的死亡并没有引发社会任何的关注和反响,世界还是一如往常一样安静。福克纳为此感到悲痛,心中的凄凉油然而生。冷酷的月亮和不眨眼的星星就是对这个社会的强烈指责,白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剥夺黑人生存的权利,而这个社会竟然不会对此暴行给予丝毫批判。对于这种北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引发的传统文化的沦陷,福克纳感到万般无奈。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然而明尼库伯的爆发却建立在一个善良无辜黑人生命的“灭亡”上。她为什么敢于这样肆无忌惮地捏造谣言呢,难道就是因为自己长久以来饱受压抑之苦吗? 当然不是。她敢于捏造谣言的另一个原因是:威尔是黑人,倘若谣言会造成什么恶果,也是由他承担,他作为一个卑贱的黑人,不配拥有申辩和翻案的机会。倘若威尔是个风度翩翩的白人,无论自己多么希望何其有染,无论自己多么寂寞压抑,她都不会编造出这等无聊的谣言。因为白人和她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可谁让威尔偏偏这么倒霉,是个“理应”受歧视的黑人呢? 反正无论造成多大的消极影响,自己作为一位“白人贵族小姐”,都可置身事外。在这里,种族歧视的残酷和种族歧视的危害昭然若揭。实际上,明尼库伯已是四十岁的“老处女”,然而,在她的心里,她是傲慢而高贵的。明尼库伯是一位美国旧南方社会,繁重枷锁下精神变态的女子,是旧南方文化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代表人物。
《干燥的九月》谱写的是一曲人性的悲歌,它歌唱着在深受南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黑人威尔和明妮小姐的凄惨人生。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对旧南方的传统价值观给人们带来的悲惨命运的强烈痛恨和对种族歧视以及男权主义的批判。但福克纳深切地爱着美国南方这片给予他生命和让他成长的土地,福克纳浓厚的南方情结使他没法离开家乡,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对抗。他曾在《记者》(1956)中说道:“只要有中间道路存在,那就是我的政治立场。但是如果我必须在斗争的两方中间做出选择,那么我会站在密西西比州这一边,对抗美国,即使那意味着我要冲上大街朝黑人开枪。”
《干燥的九月》这部小说的作者威廉·福克纳有着浓厚的南方情节。这一点从他在写作背景的确立上便可见一斑(以他熟知的南方小镇为背景)。 正是因为他热爱美国的南方,热爱他家乡以及他家乡周边的这片热土, 他才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这里变为平等、自由、没有歧视残害,没有捆绑压抑的净土。 他创造出的明尼库伯这一形象是久受压抑的南方妇女的代表,而霍克肖则是少数呼吁人种平等的勇士的代表。从霍克肖的身上读者可看出作者本人的影子。总之,这部小说人物塑造极具代表性,及其成功。 从其思想意义上而言,不仅表现出作者浓烈的南方情绪,还揭露了当时两大社会弊端。可谓发人深省,触目惊心,现实意义深远。
手法
福克纳并没有从细节上对这起私刑进行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来营造一种恐怖血腥的气氛。作者一开始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连续六十二天无雨后的九月的一个如血的黄昏。福克纳将故事安排在一个长久干旱的季节,是为小说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伏笔。这种干燥压抑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变得焦躁不安,从而丧失理智。此时正是明妮小姐和黑人威尔的谣言被大家议论之时,所以黑人威尔就成了那些内心极度躁动表面上要保护南方淑女的白人的发泄对象,他们借这起私刑来表达自己内心狂躁不安的情绪。作者用bloody 这个词来形容“黄昏”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感受到这起邪恶私刑的血腥,让读者从一开始就有预感这将会是一个让人读后心情沉重的小说。
小说的第三部分一开始,作者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浑浊,漫天尘埃,没有丝毫生气的景象。在此作者用“clear”一词描绘天空并将它与铜钟的内侧联系在一起,但我们都知道,铜钟的内侧不可能是清澈而明亮的,在此满是尘埃的天空应该是昏暗、污浊的,作者借此来达到两者的对比。接下来,福克纳在形容月亮时用了两个让人费解的词:rumor 和twice- waxed,这两个词令读者大吃一惊又引人深思,rumor 表示的“谣传”本身代表不真实,而月亮一直以来都是照亮人类心灵,歌颂人类精神,给予人类公正的象征,它照耀着世界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但作者笔下的月亮不是皎洁的,这预示着它所指代的公正也将荡然无存。福克纳在之后描写月亮时再次采用了与“血”有关的词:hemorrhage,来表达它的默然,跟小说的开头相呼应,预示着这场血淋淋私刑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象征着世界的黑暗和南方社会对种族歧视罪行的漠视。
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17 17:4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写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