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超对记录片具有很大的热情。主要纪录片作品包括:《
房东蒋先生》(2004)获韩国EIDF国际纪录片节大奖、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年度评选纪录片金奖;《刚开始的旅程》(2007年)获
釜山电影节AND基金奖、戛纳电视节“国际纪录片先锋奖”;《
红跑道》(2008),获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巴塞罗纳国际纪录片节大奖、萨格勒布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上海电视节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奖等12项国际奖。
《
红跑道》(2008),获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巴塞罗纳国际纪录片节大奖、萨格勒布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上海电视节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奖等12项国际奖。
2017年6月12日晚,由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
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第五届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表彰活动在上海电视节期间举行。干超等荣获优秀撰稿。
那部听起来有点拗口的片名,内容其实很简单。影片中,一群与他年龄相仿的大学毕业生,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做,成天捣鼓着摇滚。因为闹心,被父母责骂;因为闹人,被居委干部驱赶——叛逆、孤愤、迷茫似乎是这个年龄段的共同象征。导演非常自然地把这种感觉打理得十分妥帖,即便是叙事、结构上的一些瑕疵,也显得入情入理。在以后的创作中,干超没有沿着这样的情绪继续下去,更没有把自己弄得一副超级嬉皮士和后工业弃儿的样子,去撒娇、去愤懑。此时,他已经站在即将倒塌的阳台上,伴着一位“老克勒”数着暮春最后几朵玉兰。多少落寞惆怅,多少人生喟叹,犹如零落成泥的花瓣,深深嵌在那部叫《房东蒋先生》影片中,片中透露出的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岁月抱有的特殊情怀,让我看到了他那个被青春、阳光的外表所遮蔽了的另一面——持重、老成。从《寂寞入口》到 《
房东蒋先生》是180度的急转,其转身之轻盈,就像在冰面上猛地打了一个旋,嗖!的一声,又把自己投向远方。
《
红跑道》可以看作是他摆脱了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纠缠,纵身一跃,跨过纪实这条“冰河”后的转身。我以为《红跑道》的成功,不在于它拿了十个国际奖。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纪录片还可以那样去拍。真的,没必要拽着前人的裹脚布,捆住自己的手脚。《红跑道》的创作是开放、包容的,少见那种封闭、孤愤甚至略带有自虐的审美。画面的简约与清朗,内容的健康与朝气,一扫许多中国影片在国际纪录片节中呈现出的“一脸晦气”。
其实,把英语说得像母语一样好的干超有条件,也有能力去抖机灵,去迎合某些西方评委的猎奇。把一些个黑的、假的、丑的、无望的,看上去很真实的影像拼凑缀合一块讲,让那些不谙中国事理的老外愤恨切齿,最后把你像“斗士”一样推上领奖台。干超没那么干,爱谁是谁!爱看不看!我就要让你们看硬币的两面,就是要把欲望/恐惧、幸福/苦难,砸碎了、揉扁了,让你们看个透彻。《红跑道》承载这代导演的自信和担当。获奖后的干超,没有像在80年代染上“文艺腔”的老“愤青”一般,拿着奖牌自炫、炫人。因为他深信,我们还只是刚刚出发,跑道的另一头,还有中国纪录片未完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