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误法
心理物理法之一
心理物理法之一。主试向被试呈现一标准刺激,让被试调整一比较刺激与该标准刺激相等,因而又称为调整法。经多次比较之后,把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之差(绝对值)平均。这就是被试的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心理学概念
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科学。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G.T.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建立。
内容
(1)对数定律,亦称费希纳定律,即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心理物理法,包括最小可觉差法、平均差误法、正误法;
(3)内部心理物理学,即心理现象与心理现象在直接的兴奋之间的关系;
(4)意识阈,指有限的注意范围而非众多的兴奋阈;
(5)负感觉,指以负的数量表示无意识的心理值。
评价
他把该学科概括为“一门讨论心身的函数关系或相互关系的精密科学”,并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了心理学,为感觉测量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为后来W.冯特建立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自创立一百多年来,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信号检测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在心理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测量学概念
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在测定差别阈限时所呈现的变异刺激,如光的明暗、声音的强弱高低、线条的长短等,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最小变化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的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由于这个特点,这个方法又叫调整法。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AE=∑ ∣X-S∣/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所得的差别阈限只是一个估计值,平均差误(average error,用符号 AE 表示)
计算方法
(1)把每次的调整结果(X)与主观相等点(用 M 或 PSE 表示)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这个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用符号 AEm 表示:
AEm = Σ∣X - PSE∣∕N
(2)把每次调整结果(X)与标准刺激(St)的差的绝对值加以平均,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用符号 AEst 表示:
AEst = Σ∣X - St∣∕N
两者都可以作为差别阈限的估计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55
目录
概述
心理学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