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百姓》由
南京市话剧团创编排演,讲述了普通百姓张明华一家及街坊邻居在改革开放转型期的普通生活。张明华尽管下岗了,仍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最后在与恶势力对抗中牺牲。该剧集中反映了平民英雄的精神风貌,先后获得全国话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第十一届文华大奖等荣誉。
剧目简介
南京市话剧团话剧《平头百姓》是文化部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此前还曾荣获文化部2002全国话剧新剧目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和第十一届文华大奖。
该剧着力刻划了一位下岗工人,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挖掘小人物身上平实、朴素、不屈于挫折、自强不息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作品视角独特,人物真实可亲,个性鲜明,平凡之中见伟大,贴近观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该剧编剧为国家一级编剧王立信,导演李建平,主要演员有获得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2002年全国话剧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等众多奖项的国家一级演员
于东江、张燕燕等。
演职员表
导演:李建平
编剧:王立信
创作初衷
2002年,《平头百姓》最初的创作初衷,是要讴歌南京一位因救助别人而牺牲的市民英雄周光裕烈士,但编剧王立信有他自己更多的想法。“一开始我就对自己说,不能完全写周光裕一个人的真人真事,那样可能会情节单一,人物也会偏于‘高大全’,整个剧就会流于程式化概念化。”王立信说,他最终只是以周光裕为基础,而把眼光投向了更多的平头百姓。“普通百姓是这个社会最大多数的群体,是支撑社会的基石,但他们拥有的话语权并不多,尤其像下岗工人这样的弱势群体话语权更少,他们需要被关注甚至同情;但同时他们在面对坎坷、权势乃至不公、邪恶时表现出的乐观与抗争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我写这个剧就是想最真实地触及和抚摸最基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挖掘隐藏在平民朴实生活中的英雄精神。”王立信说,他所理解的“亲民”,是不仅让该剧亲近观众,还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去亲近、关心底层民众。
二度创作
《平头百姓》在二度创作时,导演李建平和全体演员与编剧心心相通。《平头百姓》创排两年多以来,在南京、沈阳、杭州等地演出50多场,不断打磨,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导演李建平说:“我们就是要把普通人的一点焦虑和小小欢乐搬上舞台,同时也把脊梁的力量和市民精神展现于舞台。”
演员的表演自然质朴,与其说他们在演戏,还不如说他们在舞台上生活。在工厂演出时,很多工人都指着台上的男主演
于东江说:“快看,这就是替我们工人说话的张师傅”,女主演张燕燕则像是隔壁的大嫂那般亲切。剧中很多情节因为演员的真情演绎常常让观众忍不住潸然泪下。
剧目评价
该剧应邀进京为庆祝建国55周年、参加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全国政协、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等部门领导观看了演出,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长安大戏院的经理看了该剧后,认为它在北京只演两场太可惜,曾经和时任南京市话剧团的团长宋云祥商量,想把这部话剧再次请进北京进行商演,他对这部戏的票房充满信心。
一部获得政府大奖的剧目被剧院邀请商演,说明它在赢得专家赞誉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种首肯———来自观众和市场的首肯。很多看过这部话剧的观众都认为,它说的就是咱老百姓身边的事,有强烈的亲和力。其实它之所以获得文华大奖,很大程度上也和这种亲民的力量有关,评奖专家也是有着血肉之躯的普通人,同样被这种力量深深打动。
同时,该剧在舞美方面,梧桐树、民国大屋顶建筑、秦淮民居等充分体现南京地域特色,为剧情和人物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环境烘托,得到各方好评。
获奖情况
《平头百姓》获得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大奖,是江苏省当时参演七艺节剧目中唯一一部获得大奖的剧目,也是当时文华奖设立20多年来南京市几代文化工作者冲击文华大奖首次圆梦。
该剧在获得文华大奖的同时,还获得了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舞美设计奖、男女主角的文华表演奖5项文华单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