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
中国古河流
古河流名称,发源于吕梁山脉东麓平山山脚下的龙子祠泉。源头古时建有龙子祠(康泽王庙)、水母娘娘庙,云津桥,解放后已多是倾圮,现基本为21世纪初重建,另立有法显纪念馆、天龙寺;时过境迁,河流原流经路径基本是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城市西南的母子河。山西临汾古代因城建于平水之北遂得名平阳。为尧建都之地、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早期都城、北朝后汉国国都所在地。中华民族发祥地。
基本信息
在桁下枋上的空当,就是垫板的位置,大式高按4斗口,小式按半柱径加一寸,即所谓瓶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下皮之高度。
简介
平水韵
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因作者刘渊为古时平水(今临汾市尧都区)人遂命名平水韵平水韵是离我们最近的老韵,我们说老韵就指平水韵。《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声调
关于今四声其实是普通话音,四声为一、二、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例如:搭、答、打、大。阴平、阳平都为平,而上声、去声为仄。搭答为平,打大为仄。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而老四声则分平、上、去、入四声。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为仄。注意:问题在入声字上。普通话没有入声字了,古之入声字,全部划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了, 划到上声、去声中的好办,还是仄,但划到阴平、阳平中的就烦了。因为在老韵中它是入声字、是仄,但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来读,却是一个标准的平声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话读之是标准的平声字,但在老音中却是入声、是仄。“ 白日依山尽”一句,用普通话读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声,从古人来说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学习平仄后说:怎么古人诗不按平仄写呀?其中原因主要是你没按古音去读(其中也有古读中用拗救法 的)。
入声字
入声字是沟通新老韵的拦路虎。怎么办?各人说法不同,个人体会是:背!把划为今天阴平阳平的入声字背一些就行了。另可参照一下用当地土语去读。如“白”我处土语就读入声,屋、竹都读入声。
这些字是入声字,但今天读音为平,要记住:
阿八擦插答搭发刮夹掐撤杀刷挖瞎鸭压扎拨郭蝈泼朴说脱托桌捉作割帖贴搁胳嗑颏着跌接捏切缺约吃失湿只汁织逼滴积迹激击七柒戚踢息夕吸析一壹揖出惚哭扑仆秃屋曲。
拨跋察达答乏伐筏滑划夹戛侠狭狎洽呷札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夺绎佛国活膜拙酌浊茁着作阁格合咳舌折泽窄哲宅别碟杰洁节角觉决蕨学拽拾十笛敌适集吉急及习昔惜叔俗突竹逐烛术足族局菊曲
平水镇
平水镇地处绍兴县南部,距绍兴市区12公里,镇域面积173.26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7.1万(其中外来人口1.6万)。境内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县域南部副城、省级中心镇、县五个新型城镇之一。平水镇先后被上级部门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竹笋之乡”、“省级卫生城镇”、“省东海明珠工程”,多次被县委授予“五好乡镇党委”、“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优胜镇”和“科技强镇”。
镇党委、政府以平水副城开发建设为契机,按照“高新产业集聚区、生态休闲居住区、商贸旅游配套区、城郊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集聚山区要素,抢抓发展机遇,努力“推进创业创新,加快富民强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7.56%,财政总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95.33%;工业销售收入50.02亿元,同比增长69.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7.55亿元,同比增长70.51%;自营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69.02%,合同外资2427万美元,实到外资1222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37.3%和365.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6元,同比增长15%。
近年来,镇域经济错位发展,块状特色显著,工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快速推进,实施了“三个一批”项目,电子机电、高档家纺服饰、体育休闲用品等高新产业加快集聚;楼宇经济、假日经济、商贸经济培育成效明显,县域商贸副中心建设渐成气候;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得到深化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功能配套逐渐完善,初步形成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级规划体系。平水大道、诸绍高速平水出口、平陶公路平水段、王化岭隧道等区域性道路建成或启动建设,“七纵九横”市政道路网初具形象。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民生加速改善、环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
“筑巢引凤,百家争鸣”。县内外广大客商投资平水的热情日益高涨,一大批知名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落户平水,使得山清水秀的平水成为一块社会各界一致看好的经济热土、投资乐土。
离镇2公里的平江村有绍兴著名的书法圣地、佛教圣地、旅游胜地云门古寺,云门寺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某夜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遂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门前石桥名“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东晋安帝义熙三年(407),有五色云见其上,事闻安帝,是以有云门之称也。”云门寺规模曾经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云门山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蛹……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7:31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平水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