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廿九年春,由当时水利专家
郭守敬负责沟通这一段旱路。第二年的秋天,完成了大运河自张家湾到京城的水运工程。因通惠河既方便了运河漕运,又繁荣了运河周围的国计民生,所以,被皇帝亲自命名为“通惠河”。顾名思义,“通惠河”是一条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实惠的河。众所周知,北京地区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地势落差较大,通惠河河宽一丈有余,河水流速较快,无法形成有效的行船河道。加上季节的影响,就会形成不是缺水就是水满为患的不利局面。为此,自源头至白河二百余里,设闸坝三十多座——“天旱水小,则闭闸堵水,短运剥船;雨涝水大,则开闸泄水,放行大舟”。因此,就有了广源、会川……庆丰、平津、博济等节水设施。现在北京地方唯有高碑店村的平津闸保存完好并得以修复,所以说高碑店的平津闸成了通惠河古代漕运的唯一力证!
平津闸位于高碑店村北口桥西,被如镜如茵的一片碧水默默的守护着。现在所能看到的景象,早已不是历史的真实模样了。平津闸也如经历了千年风雨的老人,蜷缩在那样一个僻静的角落里。隔“河”相望,两块残存的挑闸板无言的对视着,在被高度商业化淹没的现代都市里,就像极其小心的守候着自己的沧桑。翻开历史,通惠河完全丧失漕运功能之前,几度淤堵、几度疏浚,几经兴废,既显示了人们对它的看重,也记录了它们极其坎坷的命运。高度工业化、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更风卷残云般冲击着往日的一切。遍观北京,能有高碑店平津闸这一点千年之“残留”,也要算是苍天有对高碑店人的极其厚爱了。
站在五千年悠久文化积淀的角度上,平津闸已经是不多的历史遗存,更是高碑店值得珍视的古文化珍品。由平津闸说开去,既可以远涉元明清正史,又可以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某种意义上说,平津闸是打开高碑店深厚文化底蕴和久远历史内涵的一把钥匙,所以,平津闸尽管沧桑,在高碑店人的眼里,却情谊深深、古韵悠悠。
平津闸最早叫郊亭闸,何年何月被改为平津闸已经难以究其详。通惠河河深几尺,任其自流,河道之水甚至只有二、三尺深。平津闸有上、下两闸,相间七里。上闸与庆丰闸距离十五里,打开上闸,则庆丰闸连闸底都能露出,可见平津上闸对这一段十五里长水道的重要性。平津上、下两闸关闭,平津上、下闸之间的水就会全被拦住,七里水面平静如带,河面商船往来,“舳舻蔽水”,一幅多么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来的河闸用椿木制成,平津闸也一样,经年容易朽烂,后随疏浚通惠河改用石制。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用大理石制成的。只可惜,完整的平津闸人们无缘见到,能看到这两块挑闸板已经是福分不浅了。平津闸在高碑店人的眼里,曾经是鱼多虾密的“老闸窝”,不少高碑店人凭借老闸窝的鱼虾维持生计,甚至发家致富。所以,高碑店人往往坦言:“金窝银窝,不如我们的老闸窝”。由此可见,平津闸还给高碑店人带来很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