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
中医方剂名
平胃散,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歌诀
平胃散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味药。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组成
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
用量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义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配伍特点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禁忌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附注
附方1
组成
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各1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
功用
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
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出处
《卫生易简方》
附方2
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陈皮、苍术、厚朴。
用法
加姜枣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
湿疟。一身尽疼,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出处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具解表之功。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之湿疟。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简要济众方》卷5:“胃气不和。”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化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和平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5:16
目录
概述
歌诀
组成
用量
用法
功用
主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