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襄楼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城南街姜庆祠内,平襄楼初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祀三国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重建于元,历代虽有维修,但保存了元明风格。
历史沿革
平襄楼初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祀三国蜀汉大将军平襄侯姜维。重建于元,历代虽有维修,但保存了元明风格。
明代,以平襄楼为中心,逐渐增建临街的牌坊,门楼和平襄楼后有姜维木雕坐像的大殿,平襄楼成为祭祀姜维的享殿,整体形成“汉姜侯祠”的格局。延至清代,楼内成为祭祀姜维娱神演出的傩戏庆坛的总坛所在,楼名亦逐渐演变为姜庆楼。
现存建筑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建。现有门窗、柱础、青瓦、脊吻为建国后配制。
建筑格局
平襄楼坐北向南,为三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建筑,南北檐面同式,一楼一底,上下层间附腰檐一周,远望如三层建筑。内柱为通柱,直达上层。楼虽经历代维修,但内部结构仍保持始建时的地方特色。
平襄楼临街是一座四柱三开间斗拱牌坊,进入牌坊是祠的主体建筑平襄楼。重建于元,历代虽有维修,但保存了元明风格。楼为五开间、三重檐、九脊,敬山式屋顶。楼的四周由十八根大柱支撑,柱顶全由斗拱负托,排列匀称,结构精巧,古雅典朴。平襄楼楼平面呈方形,建于长16.8米、宽12.3米、高0.2米的台基之上。面阔5间14.1米、进深4间10米、高24米,建筑面积202平方米。屋面为三重檐歇山式,内部为一楼一底,楼四周有1.2米宽的回廊,斗拱硕大,为柱高之四分之一。上檐16朵、下檐22朵,楼的重量由18根大柱支撑,柱顶全用斗拱承托,造型古朴,装饰典雅。
文物遗存
平襄楼临街是一座四柱三开间斗拱牌坊,明嘉靖年间建。正中横额上书“汉姜维祠”,背面题“万古忠良”。
文物价值
平襄楼是研究古建筑、三国姜维民俗和芦山庆坛、花灯等傩戏和民间小戏形成史的重要实物。《蜀中名胜记·雅州·芦山》条云:“按:绍兴二十三年,徐闳中记:土人祀姜伯约,有庙,额曰‘平襄’。”徐闳中,据清《芦山县志》等参证,应为李闳中,南宋绍兴间卢山县令,所记当即此楼。楼虽经历代维修,但内部结构仍保持着始建时的部分时代和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姜维(202~264年)字伯约,三国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人,蜀汉名将,拜大将军,封平襄侯。炎兴元年(263年)刘禅降魏,人蜀魏将钟会谋叛,姜维佯装联合,企图复蜀汉,不料事败身亡。
芦山庆坛
芦山庆坛是一个官民同乐的大型民俗活动。芦山在三国蜀汉时期为汉嘉郡治地,历代崇祀姜维,“春秋以少牢祀之”,每年有由地方长官主持的春秋二祭。北宋时便修建了平襄楼,作为祭祀姜维的中心场所和地方官绅观礼的地方,清末,平襄楼成为芦山庆坛之总坛。其主要程序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先由地方长官在平襄楼(姜庆楼)内按少牢礼制主持祭祀姜维的仪式。仪式结束后,全县各乡村组织的演艺人员,即在先期搭好的四十八座彩楼上,进行歌舞技艺和芦山花灯、傩戏演出。而另一活动“姜城夜月“,抚琴观景,呤诗赋对,举杯赏月,则在中秋之夜进行。主要内容有:平襄楼内的祭祀姜维仪式、彩楼竞胜、总坛庆坛、姜城夜月。其形式是抚琴观景、呤诗赋对、举杯赏月等。被列入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芦山庆坛总坛的由来
平襄楼为纪念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所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相传姜维殉难日),由官府以礼庆祭,并沿为习俗。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有边外反兵,攻打芦山,并兵围芦山城一月之久。正在芦山随时有被敌兵攻占之际,突然,姜维显圣,一夜之间,力退敌兵,确保芦山城平安。清廷为感谢姜维之恩,特改平襄楼为姜庆楼,隆重朝祭,庆坛酬谢。并且,当地还实行一条规定,定姜庆楼为芦山庆坛的总坛。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日,县内各堂口(坛班)都要到姜庆楼庆坛。只有在姜庆楼庆坛后,各地才能开坛庆坛。此定规一直沿用至建国前夕。
保护措施
1980年7月,平襄楼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平襄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平襄楼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城南街姜庆祠内。
芦山县城区自驾前往平襄楼,大约1.6公里,约需5分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5 21:5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