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
出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概念
幼儿科学探究是出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概念。
探究概述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总结。《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提出,使我深深的感到承担教育重担的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而如何更好的使孩子学习科学,与科学一起成长,在近两年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找出了许多的不足、困惑及策略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了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而且注重探究过程和教师的指导策略。科学活动的内容、目标由老师的猜想——幼儿应该有兴趣,题目很新颖等,慢慢转向了孩子的需要。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从我们的兴趣慢慢转向了孩子的兴趣,由多数预设的探究活动慢慢走向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让科学更贴近了幼儿生活,生活中孕育着科学教育。
因素和组织
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获取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幼儿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学习的过程和探索的过程。我把这几学期的研究总结一下。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关键因素和组织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创设一个尊重和支持的环境,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建立真正的主动是幼儿增强探索能力的前提。
在每次散步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总会蹲下来看土里是否长出小草,玩一玩土块儿、沙砾、石子儿,他们的好奇心让我意识到这不正是孩子的需要吗?在这个功能齐全的玩具时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给他们一些没有玩具的时间、空间,让他们亲近自然想办法自己玩 ,可能对他们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谁能说“拔杨根儿、摔泥巴”等游戏没给现已成年的我们留下许多
美好的童年回忆呢?于是我们开展了“土壤里有什么”“土宝宝翻身”等探索活动,我发现越是这些平时不让玩的东西越能引起孩子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石头、泥土、树枝、种子、小虫等等都能引发幼儿的疑问和探索。就这样《神秘的土》的科学主题逐步的深入发展。
支持幼儿的想法,鼓幼儿大胆猜想。
春天,幼儿对冬青、柳树、石榴树进行了对比观察,我们发现冬青的叶子里面夹了一个小苞,柳树条从柳枝上对称的长出小绿芽,石榴树寂寞的呆着。刚看时,我问:“冬青树为什么春天还没有来就变成绿色的了?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有几个小朋友说:“它就是这样的”。张纤依说:“它是假的吧”。我们仔细的扒开冬青仔细的观察,茎是绿色的,茎的头顶上长出了一个个小苞苞,一数有五六个。我问:“这些小苞苞会长出什么来?”倩倩说长荔枝;大龙说长苹果;萱萱说会开出漂亮的向日葵花。每个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假设猜想,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猜想,我们用统计小组记录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别人的想法,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不同的卡通画像,猜想一样的幼儿画像聚在一起,画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去观察验证,他们自主的猜想没有成人的任何想法,幼儿非常有兴趣,因为有了自己的画像和想法,所以积极的探索验证,发现冬青长出新叶子的心情非常喜悦,也对常绿树有了初步的印象。
鼓励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一次户外活动时,一只天牛不小心落在鸭水池里,它拼命的挣扎,孩子们喊:“天牛会游泳,天牛会游泳。”于是我让孩子们停下来观察,好一会天牛一直在用腿挣扎,看不出是否在游泳,“那怎样才能知道它会游泳,还是不会游泳呢?”有的说:用小棍放在水里看它爬上来吗?有的孩子正看到树叶落下说:“用树叶当船,它往船上爬,逃上岸就说明它会游泳。”我支持了他们的想法,天牛爬上树枝站不住,马上又落下去继续游泳,孩子们又拾来梧桐叶柳树叶给它当船,天牛马上爬上船,可一会儿树叶里进了水,天牛拼命地向没水的地方跑。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天牛是不会游泳的,看它正使劲往上爬呢。”树叶换了很多也没能救上天牛,我便说:“那用什么才能浮起来,天牛才能得救呢?”午饭后,孩子们又来救天牛,这次他们提出了许多猜想建议,我及时提供了材料,他们用纸板、铁板、海绵等一一实验,当满载天牛的小船漂到池边,孩子们高兴的笑了,这次活动也使点燃了沉浮实验的火花。又如;泥巴乐”里幼儿设计了很多的漂亮泥塑,可孩子们往往达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技能,这也同相关的材料利用有很大关系,于是我在泥巴乐里增添了牙签、羊肉串小棍、绳子,
孩子们很快发现牙签能连接头和身子,经验很快得到了效仿,孩子们用许多的材料完成了多种杂技小人,小动物的连接,使他们设想得到了实现。
鼓励幼儿自己多种途径动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探索,交流,搜集资料,再探索。
成人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孩子在户外、活动室、家里在一切他们认为可以的地方进行实验。培培在土里发现了会“反光的石头”引起了许多孩子寻找石头,“为什么这些石头不一样?”“它们来自什么地方?”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家长的支持,班里聚集了各种石头,引发了“石头的探索与发现,”“反光的石头”的观察、探索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孩子们提出设想、实验、不断的交流着经验,调整自己对石头的认识,了解了石头的质地、形状、颜色的不同,反光会不同。发现中他们进行了质地、颜色、形状的分类,,为什么挑了一遍一遍的大石头里却总还有小石头?反复而又有意思的探索使孩子们理解了大小的相对性。什么是光滑的、什么是粗糙的,充分得玩及操作感受着探索的快乐。为了表达对石头的热爱,孩子们在石头上绘画、组合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增进了用艺术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多领域综合性的发展。
如果说“科学家”对真理怀着 极大热情,那孩子同样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尝试,“成长科学家”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世界,孩子将自己的新发现以各种形式:语言、图画、表情、动作告诉他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因此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孩子的发现和创造,才会把握幼儿兴趣的方向,例如;在“神秘的土”的主题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老师的预设和孩子的发现有很大的差异。按照我们的设想孩子们已玩了很长时间的土,该“和泥”实验了,可每次户外活动都会有意外的收获,连着两天,孩子发现了土里有了只“大黄虫”,我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猜想,开始每天把虫子倒出来观察,没过去几天,孩子们惊喜的发现大黄虫周围有一条条的丝,又过了几天,大黄虫变成了一个“小包包,”还冒着一股刺鼻的土腥味儿,一个周一的早晨,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小包包的头上有一个破裂的壳,霖霖立即喊起来:“出来了,出来了。”孩子们到处寻找,发现墙上落着一只黄蛾。虽然他们的猜想没有成功,但他们亲历了大黄虫变化的每一个过程,亲历了一次验证真理的过程。
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提出有挑战问题,支持鼓励探究。
1、适时的介入
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待,有时候,活动本身有着很多潜在的教育价值,有时目标意识不强,它们就可能“溜过去,”如果我们的目标意识较强就能够发现其中教育价值,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老师的作用就是判断什么时候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时刻,适时适度的介入和参与幼儿的活动。例如“有趣的水”中,孩子们只注意到水喝牛奶的味道不同,那怎样把幼儿的关注点拉回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探索,需要老师有效地介入。我拿出许多红豆和绿豆假装说“瞧!红豆宝宝和绿豆宝宝也馋了,你们让他们尝一尝吗!”孩子们都很愉快地说“行”。当绿豆宝宝和红豆宝宝沉入水底孩子们立即喊“绿豆宝宝不见了”,我说“红多宝宝在干什么”,“它在喝水”“为什么红豆宝宝看得见绿豆宝宝看不见”孩
子们纷纷回答“红豆宝宝在水里了”,“水没颜色”“绿豆宝宝藏在牛奶里了“,“牛奶是白的,浑的,什么也看不见的”,在老师的及时介入孩子们充分的了解了水的无色无味及透明和浑浊。
2、提问策略
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科学探究活动后,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不同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探索中我们深感教师提问技术的重要,通过提问可以使幼儿发表不同的见解,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的兴趣点,通过提问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向,经过一学期的提问策略的研究,我们发现了许多提问的误区、困惑及有效的方法。
误区1,形式主义的提问。旧观念的影响下,总觉的不问不对,这样的套式会安稳,但是却没有意义。如:“你在做什么呀。”
误区 2、封闭性的提问他多。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这种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封闭了孩子的思维。
误区3、无效提问太多过于频繁,一句话反过来转过去的文,啰嗦的语言会影响幼儿的思考,干扰幼儿正常的思维。
误区4、提问局限性大,提出的问题不能调动幼儿经验,真正幼儿引发思考,发现事物之间关系,引向活动深入发展 。例如筛土活动初期,我们曾问:铲子不行,漏斗不行,沙布行,那我们已用什么工具呀?这样的语言不仅限制幼儿寻找更多的筛土工具,更大的抑制了幼儿的想象思维。
误区5、不针对目标进行提问不能引发幼儿的主意,激发思考。
提问中往往是预知的答案,如果只问孩子与现有答案的请保留此标记。东西,孩子也只会问别人这样的东西,孩子的视线会集中在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事情上,而不去注意事物的可能性及深层的探索。例
如:“有趣的磁铁中”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曲别针憋着的小动物说“老师这个能吸”,老实说:“你真棒,真能干。”如果老是不提出有效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误认为塑料、纸片都能被吸住,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实践中,我们也寻找了一些有效的提问策略及提问的方法。
1、利用问题情景,提出幼儿产生疑问或困惑的问题。
幼儿在问
题的引领下,产生寻找答案的愿望,把老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我总结了提问得的几个技巧。
(1)、 以游戏的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我们常采用以拟人的语言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春天树光秃秃的,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要尽力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我们进行了深深地思考孩子们常蝉翼五代午,这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询问,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将它的行动转换为语言。
有的幼儿在探索重视不知道该做什么,有的有的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老师有效地询问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和有益的经验。
曦曦在车的分类时他的几辆车看不出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我开始询问“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呀”“者,这儿,这儿,一样”我低头仔细一看,轮胎的花纹是一样的。原来曦曦是经过了仔细的思考,只是他的语言不能表达出来。于是我说“这的花纹不一样,你的发现和小朋友都不一样,可真行。”曦曦在老师语言的帮助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3)、用假设问句,提高猜想的质量,提升有益经验。
有的时候一些科学活动蕴含了很多的科学原理,但我有时我们不应该要去幼儿回答或解释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科学原理。例如蔬果沉浮中,开始我说“猜猜这些水果放在水里谁沉下去税浮上来”,幼儿回答“柿子浮下去,茄子沉上来。”孩子们还不能够理解什么时沉什么是浮,于是我改变问法说“如果把它们放在水里它们会怎么样?”,孩子们有的说“西红柿回掉到底儿上。”“洋白菜会漂着”,我想重要的是小班孩子理解和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一次户外散步,宽宽和州州在柳树下发现了两只天牛,好奇的曦曦纳在手里不肯放手,苹果说:“它咬人,它是坏蛋。”,曦袭急了“它是好虫!好虫!”;我赶快引导“如果我们把天牛放在自然教会怎么样?”孩子们兴奋得把天牛放在班里,用长长的线绳拴住他们的触角放在花盆里。第二天孩子们发现牵牛花的叶子上都是洞洞,绣球花咬断了一条枝子,有的叶子上还留着牙印,孩子们看完了伤痕累累的花盆,大声喊:“大坏蛋,大坏蛋!”。于是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害虫,每次观察到新的昆虫孩子们都会问:“它是益虫还是害虫”。探索的热情不断的高涨。
(4)、鼓励幼儿追根究底,提出反问。
在谈说中,通常是老师问,幼儿答,有时会很沉闷,缺乏活力,老师的反问会激发和保持孩子之间的活力,连着几天我们出去找蜗牛,花根下找到寥寥几个,一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雨,早晨我们又出来观察,孩子们发现许多的蜗牛在花根下,泥土上爬行,他们惊讶得说:“
怎么这么多呀?”我反问:“咦,你们看看为什么这么多蜗牛,哪儿不一样了?哪儿最多呀”就这样孩子们发现了蜗牛的生活规律。在探索情境中,用反问激发幼儿提问,激发孩子们相互讨论,会使主题不断深入。例如:在“雪人记,”中,孩子们堆了很长时间的雪人身子,于是我们开始讨论怎样把头堆出来,浩浩说:“把雪团陈团儿就行了”,我说:“那团不大怎么办?”千一说“在地下滚就行了”我有问:“你们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吗”大伟说:“我刚才用桶使劲压就成块儿了.”我们分两组,一组一点一点在雪地里滚出了雪球,一组用桶压缩了雪人头,虽然用的方法不同但他们共同经历了固体压缩的过程.通过提问、讨论幼儿获得里有益的经验。
(5)、游戏的语言同化到活动中,提出挑战性任务的问题。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眼前好玩俄东起来的十五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不能深入。在玩沙的活动开始,总是这个邀请我去吃馒头那个邀请我去赤小豆粥,孩子们知识晚在简单的情节中,这是龙龙提出问题:“王老师,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得”,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泚水”龙龙`赶快说:“咱么家水吧”。孩子们再提水的过程中,感到孝通的水倒到沙子里谁一下子就没了,大通倒到沙子里噗嗤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在堆砌成恐龙、乌龟时,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真正了解了沙的特性。
支持幼儿记录、交流获得的信息及经验。
(1)提供充分的时间交流,真诚倾听、彼此欣赏,适宜指导有助于幼儿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蚂蚁吃什么的实验中,有的孩子说蚂蚁会吃味精,有的孩子说蚂蚁不会吃味精,在讨论时林林说他喂蚂蚁时只喂了味精,而平平是把糖和味精放在了一起,于是再次验证时蚂蚁只吃糖不吃味精。从这件小事也使孩子们端正思路,做事必须认真仔细,尊重科学事实。
(2) 多方寻找答案,收集资料,创设关注和别重视的心理环境,有助于交流分享。
土壤中有许多微生物、昆虫等有用有生命的东西,我们深入的挖掘探究达到了了解土的价值,而没有用的“垃圾”它给土壤带来了什么?孩子对垃圾没什么兴趣,于是,我留了一个任务,回家去寻找、观察或采访父母垃圾是哪里来得?它们有什么用?孩子们一时有了兴致,找到了垃圾的“源头,”也提出了解决垃圾的七条办法,并给全园小朋友、家长写了倡议书,制作了垃圾分类箱,从中学会了分类,增强了环保意识。
记得活动区里的和泥实验,孩子非常有兴趣,我们老师给了孩子们很大的支持,只有尊重孩子的创新意识,才会捕捉到孩子创造思维的火花,第一次“和泥”时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水、土、自制量杯、百宝箱,刚开始“和泥”舟舟、牛牛就发现了问题,这么多草根小石子很扎手,这可怎么办呢?那什么样的工具清理的又快又好呢?他们绘画猜想什么工具能把土变干净。有的孩子动手拾,有的用铲子铲,有的用小棒挑,元元从百宝箱找到一块塑料沙窗,细心的把土筛到另一个盆子,通过讨论、验证,他们认为只有带眼的东西才能把土筛干净,。动手设计、制作筛土工具,并把它们放到墙中,与大家分享交流经验,大家发现眼儿小眼儿密工具最有效,也发现不同质地盒子瓶子等的制作需要不同的钝器,钉子,木棍,牙签等。我们
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景,为他们提供有挑战性的、富于操作的想象的材料,一根牙签、一根钉子、一个锤子、一根小棒都是他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最好工具。在别人眼里认为一群疯老师带着一群疯孩子在玩土,在我心里却想“这不仅是让孩子了解一个科学道理——通透性的问题,而是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自己去解决,知道真理存在于客观事实中。
孩子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交流,真诚倾听、彼此欣赏、适宜指导有助于提供充分的时间交流,真诚倾听、彼此欣赏、适宜指导有助于幼儿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蚂蚁吃什么的实验中,有的孩子说蚂蚁会吃味精,有的孩子说蚂蚁不会吃味精,在讨论时林林说他喂蚂蚁时只喂了味精,而平平是把糖和味精放在了一起,于是再次验证时蚂蚁只吃糖不吃味精。从这件小事也使孩子们端正思路,做事必须认真仔细,尊重科学事实。在“神秘的土”的主题中,幼儿开始从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从个别认识到集体规律的形成过程,深刻的感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和泥”的过程中,幼儿记录猜想一桶土需要用多少水,实际用了多少水,集体讨论总结适当的用水量及解决稀泥、干泥的问题,它们依据事实得出结论,思维更加严密,更加有逻辑,也懂得了——说理要有事实依据。
活动中教师注重预操作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在神秘的土中我们从土宝宝翻身到泥巴乐一系列活动都亲自操作,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使活动围绕目标成功地发展,所以预操作应是每个活动的关键。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会获取有意的知识。
通过策略的研究,使我们观念上和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在这里我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注重探索过程,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
在孩子与科学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孩子正与科学一起成长。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总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8 09:30
目录
概述
探究概述
因素和组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