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幽并二州多豪侠之士,故用以喻侠客。语出三国魏
曹植中国古代活跃在今天河北、山西、辽宁一代边疆地区的游侠义士,以扶危解难、报效国家为己任,统称为游侠儿。因为这一地区属于古代幽州、并州辖区,所以又被称为幽并客,
曹植有一篇名为
白马篇的诗文专门歌颂这一群体,幽并游侠儿一词也来源于这首诗。
唐代以后游侠儿这一群体因为其好武的形象与儒家正统思想不符,所以多被古代文人墨客所贬低。其以武犯禁的行为方式也和封建国家的建国体制冲突,所以受到了政府的严厉打击,唐及唐以后已经销声匿迹。
〔1〕《
白马篇》是
乐府歌辞,诗用开头的两个字命题。 〔2〕羁(jī),马笼头。金羁,金色的马笼头。〔3〕连翩,鸟飞的样子,这里形容骏马飞奔。〔4〕幽,指幽州,古地域名,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并(bīng),并州,古地域名,大致在今内蒙河北、山西太原一带。游侠儿,指闯荡江湖、
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人。〔5〕垂,流传,传扬。〔6〕宿昔,夜里睡觉。昔,夜。〔7〕木苦(hù),荆一类植物,茎可做箭杆。参差,长短不一,这里言其多。〔8〕控弦,开弓。的,箭靶。〔9〕摧,射裂。与上句“破”同义。“
月支” 也是练习射箭用的箭靶。〔10〕猱(nao),猿类,善攀援。〔11〕马蹄,也是古时练习射箭用的箭靶。 〔12〕矫捷,壮健敏捷。 〔13〕
勇剽(piāo),勇猛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如虎而食虎。 〔14〕羽檄(xí),插有羽毛的告急征讨的文书。上插羽毛,意欲其疾飞,必须速递。〔15〕厉,奋起。〔16〕凌,欺凌,这里指制服。鲜卑 (xiān bēi),我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东北、内蒙一带。〔17〕
弃身,投身。锋刃端,指战场。〔18〕籍,名册。〔19〕忽,轻视。意谓把死看得很轻。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
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
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
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
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
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与《
白马篇》以相对比,两首诗对幽并游侠儿的态度迥然不同,体现了幽并游侠儿这一群体在政府和文人心中形象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