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穴
经穴名
幽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主治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直刺0.5-0.8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名称释义
幽,指隐微。足少阴脉气行至本穴以后,即出腹部之阴而达于胸廓之阳。冲脉在本穴与足少阴交会后即散于胸中,“两阴交尽,故囗幽。”足少阴脉气由此行入胸廓之门,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行气导滞,通经下乳。
定位
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病证。
操作
仰卧,先取脐上6寸的巨阙,再于其旁0.5寸处取穴。直刺0.5-0.8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伤及内脏。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慢性胃炎、胃扩张、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眼结膜充血、支气管炎、肝炎、妊娠呕吐等。
2、现代研究,针刺幽门可使胃蠕动减慢。
配伍
1、配玉堂穴治大烦心呕吐。
2、配地机穴、阴陵泉穴、水分穴、小肠俞穴治不嗜食。
3、配商丘穴、通谷穴治呕吐。
4、配大敦穴、石关穴、通谷穴、胆俞穴治干呕。
5、配中脘穴、胃俞穴治嘈杂。
6、配下廉穴、太白穴治泄利脓血。
7、配中脘穴、章门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内庭穴、上脘穴、脾俞穴治久痞。
8、配神道穴、列缺穴、膏肓俞穴治健忘。
相关论述
1、《甲乙》:“胸胁背相引痛……饮食不下,幽门主之。”
2、《腧穴命名汇解》:“幽门,考胃之下口幽门,穴当其处,因名幽门。”
3、《经穴释义汇解》:“穴在巨阙两旁各五分凹陷处,当冲脉至胸中散处,属冲脉、肾经交会之穴。因两阴交尽称幽,故以为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26
目录
概述
名称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主治
操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