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广东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广东木偶戏又称“岭南木偶戏”。元代时,浙、闽两地木偶戏艺人随南宋朝廷南渡,将这一表演艺术传入广东,自粤西地区传承、发展并传播到全省。清末民初,木偶戏活跃于广州街头,主要在城隍庙、荔湾西关黄沙一带和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广东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广东木偶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文化特征
艺术特点
广东木偶戏以其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而独树一帜,其通过富有岭南特色的木偶制作技巧和木偶操纵技艺,结合独特的演唱和舞美设计,演绎岭南传统民间传说,传统木偶剧目有《芙蓉仙子》《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张羽煮海》等。
艺术风格
广东木偶戏的木偶制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有杖头木偶、布头木偶、提线木偶3大类,主要以传统地方戏剧的行当为蓝本,生、旦、净、末、丑齐全且具有行当特色,雕工细腻,不落俗套,栩栩如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木偶双眼的组合联动装置,使眼睛不仅能上下开合,还可以左右转动,表现人物更加顾盼传神。广东木偶戏具有含蓄细腻,刚而感其锋、柔而迷其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表演技法
广东木偶戏的表演技法具有细腻传神的特点。操纵艺人以自身的动作和身段带动木偶表演,表演坐立、踱步、关目等小动作细致入微、形神具备;武打功架老练,拳打刀劈都迅猛逼真、刚劲有力。
主要音乐
广东木偶戏音乐多由山歌、粤剧曲牌、粤曲小调、汉剧等曲调演变而成,多采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组合。传统上,杖头戏主唱粤剧,提线戏多唱汉剧,而布袋戏多为较现代的自创和改编音乐歌曲,如广州方言、童谣、民歌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发展紧密联系,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状况
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青年人的文化娱乐取向呈现多元化,广东木偶戏面临观众群体缩窄的颓势,加之青年一代大都不愿意继承衣钵,木偶戏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局面,有着消亡的危险,急需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
传承人物
崔克勤,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获得木偶戏(广东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5年2月25日—3月7日,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赴新西兰参加第十六届奥克兰元宵灯节,演出该院具有浓郁岭南木偶艺术特色的广东木偶戏《岭南精英荟萃》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