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自然科学类水生生物专题博物馆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东(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西侧),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自然科学类水生生物专题博物馆。
历史沿革
1997年7月,博物馆为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兼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家、贝类学奠基人张玺教授建立了张玺教授纪念厅。
1998年6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广东海洋大学学校名誉教授、中国海藻学奠基人曾呈奎院士建立了曾呈奎院士业绩厅(2005年9月更改为纪念厅)。
1999年12月,为原上海水产学院院长、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朱元鼎教授建立了朱元鼎教授纪念厅。
2001年6至8月,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决定建设新的博物馆大楼。
2004年11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新馆舍建成,从霞山校区搬迁到湖光岩主校区。
2005年11月,博物馆水族厅建成并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舍为五层的独立楼房。设有主楼展示厅、水族厅和露天水池等。主楼的二层展示厅设有鲸类陈列室、鱼类陈列室、多媒体室和“朱元鼎教授纪念厅”。三层展示厅设有贝类陈列室、虾蟹类陈列室和“张玺教授纪念厅”。四层展示厅设有海藻陈列室、其他水生生物陈列室(包括红树类、腔肠动物、爬行动物、棘皮动物等室),并有“曾呈奎院士纪念厅”及海洋生物图文室。主楼的顶层和底层,分别用作分类实验室和标本制作室、储藏室。
建筑特色
建筑特点博物馆建筑整体紧密体现以“海洋”为主题的思路,利用必要的雕塑创立标志性建筑。建筑细部的处理和在内庭院中开辟一片水石,透露出以海洋为主题的浓重气氛。平面布局紧凑、集中,功能分区明确,参观流线通畅。房间布置合理,功能齐全。考虑了为水族馆服务的水处理房间以及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通道等。
馆藏文物
综述
截至2007年底,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馆藏标本总数量已有近3000种。其中鱼类标本约1000种;贝类标本约1000种;虾蟹标本约400种;藻类标本约400种;其他水生生物约200种。
藏品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藏品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实习,采集到一批中国沿海和内陆水域的水生物标本外,该馆还通过各种课题调研争取外界支援,得到国外友人、兄弟单位、社会人士、校友和全校师生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西藏地质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大连自然博物馆、台湾省立自然博物馆、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提供了鲸类、两栖类、鱼类、贝类、海藻类的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日本友人须山三千三、加拿大籍教师凯瑟·巴巴拉女士;吴宝铃、楼子康、和振武、伍汉霖、赖景阳、邹仁林、陈清潮、聂宗庆、王素平、陈木、黄宗国、邱衍衡、骆其君、刘德经、刘思俭、李伟新、刘新田诸位教授;北海市、琼海市全体校友和校友钟葵、陈孝源、何美昌、林诗德、梁晓敏、王康英、符泽雄、林继辉、黎祖福、陆建伟、李德权、朱龙、王洪铸、黄卓华、曾伟兵等,赠送了世界各地的水生生物标本,或为该馆建设赞助资金。
重要藏品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之一,拥有众多的珍贵生物标本简要列举如下:中华鲟 鹦鹉螺 大鲵 鲎。
藏品保护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工作,在延缓自然老化、防止损伤、物理生物因素的破坏等方面进行努力。因为当前生物标本都是通过福尔马林固定浸泡保存,所以在标本瓶密封、标本退色等方面,馆内专家想了办法。每年该馆都要更新一次固定液,还要不定期去采集新鲜标本进行退色标本更换,尽量以海洋生物原始面貌展示给世人。为了便于标本管理,还对所有标本进行统计编号,并收集了每种生物标本的生物学资料,编制了博物馆馆藏数据库查询系统。另外,整个博物馆标本展示模式都是采用玻璃装置为此该馆制定了详细的参观守则。该馆还引进了水产动物生物学及繁养殖工程硕士进行专业化管理。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在中国科学院、湛江日报、湛江人民广播电台、企业市场报、中国水产、香港文汇报、高校农业教育信息、台湾养鱼世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通讯录等报刊和该校校刊,陆续对水生生物博物馆作了报道;湛江、广东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播放了该馆的消息。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出版了科普丛书《神奇的海贝》,发表了《由雌变雄的黄鳝》《漫谈赤潮》等科普短文多篇,建立了科普性的海洋生物图文室。
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都会免费对社会进行开放,并且还邀请湛江市博物馆、湖光岩玛尔湖国家地质公园等一起进行博物馆日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博物馆日,博物馆都会自出经费派车邀请市聋哑学校的学生免费前来参观学习。
2006年10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建立了多媒体室、博物馆标本数据库查询系统,并搜集和拍摄了大量海洋生物知识短片。
学术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出版的专业著作有《贝类学概论(修订本)》《 Catalogue of the Living Marine Bivalve Molluscs of china》《广东的海贝》16册等共9本;在海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0余篇。
合作交流
1993年,第一任馆长蔡英亚教授前往香港大学,同加拿大生物学家巴纳德F. R. Bernard以及莫顿B. Morton历时一年,共同完成了《中国海洋双壳类目录》一书的编写工作。
2002年5月,应越南牙庄水产大学邀请,该馆前往进行越南贝类标本鉴定,并作了《中国的珍珠培育技术》《海洋动物标本的处理和保藏》讲座。
2005年11月,参加了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全国第八次高校博物馆会议,提交了论文《发挥博物馆特色,促进教学发展》。
2006年至2007年,共同参与了广东省科技厅项目《广东淡水鱼类资源调查》以及《粤西河口区域鱼类多样性及其利用》。
所获荣誉
2002年11月,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被湛江市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2003年7月10日,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共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19年3月27日,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获得广东省科协授予2018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广东海洋大学财政拨款。
机构设置: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是国内高校首家水生生物类博物馆,由广东海洋大学主管,设立学院二级单位专门负责博物馆日常管理工作。
人员编制、组成:设馆长1人,科研管理人员4人,临时工4人,共同处理所有事务。
观众接待:每年接待观众约1万人。
参观信息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湖光岩东(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西侧)。
周二至周日9:00—16:00,周一闭馆。
免费向广东海洋大学教职工及其家属开放,免费向本校在读学生开放。
广东海洋大学教职工、广东海洋大学在校学生须出示本人有效证件(工作证、教师证、学生证或一卡通,任一即可),本校教职工每人每天限一次携带4家属免费参观。
其他免票群体: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60周岁以上老人持有效证件者;持有国家导游证者;残疾人、驻地现役军人持有效证件者;持有新闻记者证者。
其他社会人士:成人15元/人次,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凭有效证件8元/人次。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6月8日世界海洋日免费向社会开放。
参考资料
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参观须知.广东海洋大学 水生生物博物馆.2017-02-12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4 15:0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