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是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主要发现地为罗定、郁南。它记录了华南早期人类活动的记录,这一发现填补了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将本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考古人员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发现60多处旧石器地点,出土数百件年代最早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镐、手斧等石制品。郁南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是广东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地点简介
据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发掘执行队长刘锁强介绍,自2012年底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粤西南江流域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已发现66处旧石器地点(遗址),采集到数以百计的打制石器。地点群主要集中发现于南江盆地东北部四级阶地至二级阶地,大部分地点密集分布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2014年又对部分地点等进行勘探、试掘,初步确认不同阶地石制品的出土层位。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整体年代由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石制品埋藏于四级阶地的强网纹化河漫滩堆积。原料岩性以砂岩、石英为主;主要以砾石为毛坯,少量断块作毛坯;单面加工为主,有两面技术,石器修理较粗糙;工具组合有石核式砍砸器、手斧、舌形刃手镐及刮削器。典型地点有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清罗山、古甑西等。
第二期,石制品埋藏于三级阶地的弱网纹化河漫滩堆积,部分地点石制品直接暴露于基座风化壳之上。原料岩性以砂岩、石英岩为主;手斧基本不见,多舌形刃手镐,新增少量三棱尖手镐,刃缘修理皆较规整,出现长刃砍砸器与以扁薄小型砾石为毛坯的刮削器。典型地点有磨刀山第4地点、麻、松山顶等。
第三期,石制品埋藏于二级阶地棕黄色河漫滩堆积与三级阶地之上的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堆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套沉积物是末次冰期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的堆积,年代为距今73~11 ka。石英岩原料占据主要地位;显著变化是较多以石片为毛坯,石器整体小型化;不见手斧与大手镐,偶见刃缘修理规整的短刃手镐,多见选择石片为毛坯加工的刮削器与尖状器,出现盘状器。典型地点有罗垠、东水口、罗艮顶等。
重要意义
郁南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是广东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磨刀山遗址在低纬度地区全面揭露出石制品平面分布、古人类活动区域、石器生产操作链及古人类适应行为等各方面信息,以此反映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早期古人类独特的石器生产活动与适应模式,清楚地显示出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华南北部与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古人类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较为罕见,地点群在南江盆地的平面分布、不同地点石制品数量多寡与类型差异所反映的遗址功能差别,展现出区域平面空间内由中心营地与临时活动地点组成的南江流域更新世古人类栖居形态,对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远古人类的栖居形态与适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南江流域的三期文化遗存初步建立起本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有望为研究岭南乃至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南江流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既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进展,为华南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国际热点课题提供十分重要的新契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19:32
目录
概述
地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