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采茶戏
流行于广东的汉族戏曲类别
广东采茶戏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粤西三片,并分别被冠以“粤北采茶戏”、“粤东采茶戏”、“粤西采茶戏”之名。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客家人聚居地,特别是粤北粤东
粤北采茶戏
据历代相关州府的志书记载,明代广东北部的韶州府、南雄州和连州等地,盛行在节庆灯会唱“采茶”的习俗。关于粤北演戏的传统,在清代各地志书上记载得很详细,说明当时广东地区的采茶戏已很盛行。尽管当时演出的剧种多,但演采茶戏已是确切无疑的了。
粤北采茶戏主要流行在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乐昌、乳源、新丰、连平、和平、龙川、河源、佛冈、清远、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等县。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文化部门曾组织本区各地采茶艺人相互学习、交流,各流派逐步融合。1954年,韶关专署举行民间艺术会演,参演传统剧目皆谓之“采茶戏”。此后,“采茶戏”之名便被各地剧团采用,剧团亦称为“采茶剧团”。1959年,粤北民间艺术团更名为“粤北采茶剧团”,本地采茶戏始称为“粤北采茶戏”,并延续至今。
粤北韶关市、县属的专业、业余采茶戏剧团的数量一直为广东省之冠。
粤东采茶戏
曾经广泛流行于粤东的采茶戏,如今只五华县仅存。五华采茶戏流行于五华县北部,以华城、新桥、岐岭、潭下为最盛。据《梅州市志》《五华县志》等史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发源于江西赣南九龙山。采茶戏传入五华的准确时间已难以考证,至清代已非常兴盛。赣南采茶戏流传到五华以后,在与本地的民间艺术长期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师傅常与江西老艺人搭档组班,往来于赣、粤两地演出。赣南采茶传统节目《上广东》的曲调与五华妇孺会唱的送郎卖茶《过番邦》曲调近似,可说明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粤西采茶戏
粤西采茶戏主要在怀集、高州、信宜等县市流行,与粤北、粤东采茶戏形成的时间大致相当。其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省内粤北采茶戏和临近省区的江西、湖南、广西采茶戏的影响。而现在,由于怀集盛行贵儿戏、粤剧,高州盛行木偶戏,致使采茶戏在粤西已无县级以上的专业剧团。
怀集采茶戏
根据《怀集县民间舞蹈》(初稿)等资料记载,怀集县冷坑刘三洞的64岁老艺人郭庆璇说:“‘采茶’是在一百多年前,从湖南来的石工传授的。当时湖南有很多人来怀集采石头,在空闲或有什么集会时,他们都演唱这种曲调,久而久之当地的石工也跟着他们学唱,并流传了下来。”《肇庆曲艺志》也曾记载,到了同治年间,县内冷坑东部刘三洞出现了唱采茶的“三脚班”(该班演出的节目通常是一丑二旦三个角色表演,故称为三脚班)。
据此,笔者认为“采茶”由外地传入怀集,清中晚期,采茶戏在怀集一带已盛行。而怀集乡间丰富的民间艺术,很快就融进了采茶戏,从而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怀集采茶戏。
高州采茶戏
高州(原茂名县)采茶戏与广东信宜、化州和广西北流等地的采茶戏同属一个源流。据史料记载,高州采茶戏由外地传入,当地研究者认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采茶戏分两路传入高州,一支在明嘉靖年间从浙江经湖南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再流入高州;另一支由宋代中原迁徙移民流入广西北流,后再传入高州。这两支流派在高州融合,形成了高州采茶戏。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高州采茶戏的鼎盛时期。最为流行采茶戏的地区是高州南部地区的石板、木头塘(今荷花镇)、南塘、大井、东岸等地。
信宜采茶戏
信宜采茶戏流行于该市的茶山、洪冠、怀乡、朱砂、安莪、径口等地。当地人认为信宜采茶戏最早是在明嘉靖年间由江西等地移民传入广西北流和广东信宜西北部的。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信宜老艺人莫五到广西玉林演出,在《十二月采茶》前面加入《参拜》和《点茶》,形成了完整的采茶舞。尔后,增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成了采茶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10:05
目录
概述
粤北采茶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