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货币供应量(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简称为M2,是一个
经济学概念,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是反映
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当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
简介
[名称] 广义货币供应量
[别名] M2
[适用] 金融保险
在中国现阶段是指M1加上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在银行的
定期存款、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
外币存款和信托类存款。M2可用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均衡的目标,通常M2的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
由于许多金融工具具有货币的职能,因此,对于货币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果货币仅指流通中的现金,则称之为M0;狭义的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这里的活期存款仅指企业的活期存款;而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指标分析
该指标高表明或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利率或调高,该指标低表明或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利率或调低。
统计范围扩大
央行着手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
央行有关方面负责人2011年11月15日回应,2011年10月起,央行已经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
上述负责人表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创新,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会进行修订和完善。
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大,2011年10月起,央行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M2统计范围。对此,央行在2011年11月11日公布2011年10月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时已在注3中予以说明。按完善后的口径,2011年10月M2余额为81.68万亿元,2010年10月M2余额为72.35万亿元,其同比增速为12.9%。
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 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据悉,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
年度数据
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1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38.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0%。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22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66.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68.1万亿元,增长1.3%;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3万亿元,增长8.3%。
数据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