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桥,又叫廊桥、花桥, 位于湖南省永州市
东安县紫溪市镇塘复村东溪江上,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本地人文石昌、文石宝弟兄始建,取“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而命名“广利桥”。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本地人文石昌、文石宝弟兄始建,取“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而命名“广利桥”。
清光绪二十年(1876年),重修广利桥。
1984年,湖南省文物局对广利桥进行维修。
1991年,东安县人民政府成立保护小组专人管理。
1992年,湖南省文物局拨款叁万元对桥基、桥身、梁枋等部位进行维修。
2001年11月,东安县文化局对广利桥进行抢救性维修。
2002年,东安县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切实加强广利桥保护”的通知。
建筑格局
广利桥是一座三拱木结构的廊桥,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高7米,宽4.5米,东西走向。桥身三拱,拱高6米,由石料砌成,拱脚落水处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有如“金鸡脚”;桥面过道两侧用青石条砌成,中间填土,俗称“豆腐腰”,故有“金鸡脚、豆腐腰”之誉,起到减轻洪水冲击强度和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桥上建廊、亭,全木结构,廊为重檐小青瓦顶,共四柱三间,中间宽2.55米,高4米,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间置木凳,供人小憩,与侗族风雨桥类似。长廊中部有阁亭,三重檐歇山顶,两端是三重檐的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角形状,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鳌鱼等泥塑,檐下有栱,布局疏朗匀称,檐枋上绘有鱼状花纹,结构严谨。
建筑特色
广利桥基本上与侗族风雨桥类似,所不同的是侗族风雨桥采用木墩或石墩,桥面用杉木建造,而广利桥却是在石拱桥上面建重檐长廊和阁亭,结构更为坚实,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其“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更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体现。
文物遗存
广利桥自东沿17级石阶而上,石阶中壤嵌有九只石刻金蟾,素称“九只金蟾”。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柱粱结构,号称“76根柱头”,三架粱作成云状,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
历史文化
广利桥相传为本地文氏兄弟石昌、石宝所建,文氏兄弟财势盛大,把方圆数十里的土地据为己有。他们曾先后在紫水河上建桥三座,独广利桥最美、最好、最奇。取名广利桥,意蕴“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
石阶中壤嵌的九只石刻金蟾素称“九只金蟾”。在传统文化中,金蟾是寿命很长的瑞兽,不但代表着财富、富贵,也是吉祥、平安的象征,雕刻于桥头石阶,有其寓意。当地百姓视蟾蜍(青蛙)为捕捉稻田害虫的高手,农业的保护神。
传说建广利桥时,曾有仙人暗助。做工人数一百,开饭人数只有九十九,其中一石匠,制一石磨,半边出米,半边出糠,疑为仙人。
文物价值
广利桥历经二百余年,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广利桥是保存完整的古代石木结构桥梁,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是湖南现存清代桥梁的典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文物保护
1981年,广利桥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2月,广利桥被东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广利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广利桥位于湖南省永州市
东安县紫溪市镇塘复村东溪江上。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人民政府距离广利桥23千米,驾车约30分钟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