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属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87年9月新建,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发展较快。学校校园占地65亩,校舍建筑面积25320平方米,现有在职教职工122人,学历班58个,学生3506人。
建校以来,开设过农作、经作、牧医、会计、企管、农机农电、家电修理、汽车驾驶修理、缝纫、体育、师范、幼师、计算机应用等二十五种专业,已毕业十六届159个教学班,9000多人,为高等院校输送了1200名合格新生,有近3000多人被有关单位录用,近4700名到广东、昆明、深圳等地就业,其余学生回到农村,成为当地科技推广,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其中部分学生还被选进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各单位、各部门的骨干力量。近两年来,学校加大短期培训力度,进行电子政务、劳动力转移输出、清华大学扶贫培训、下岗职工等技术培训,每年达2000——3000人次,为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
学校坚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人才的目标,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已初步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办学思想,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狠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立足当地实际,为县支柱产业发展服务;在培养“乡土”人才的同时,尽量多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从一九九九年起,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三校生”及普通高中升大学考试,上线率均达80%以上。使进入我校的学生“致富有路,就业有门,升学有望”。“读了初中读职中,升学就业路路通”成了广大初中毕业生和家长的心声。
学校1990年经验收认定为合格学校,1993年11月验收认定为省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2001年1月经省组织专家组验收认定为省部级重点职业高中,2004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验收,认定为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物质文明大步前进的同时,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连上新台阶,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省级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绿色学校。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学校靠传统的办学模式是不行的,只有坚持多渠道办学,学校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学校根据当地人才需求和自身办学能力,采取春季招生与秋季招生相结合的办法。同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设立贫困生困难补助、优秀生奖学金等,对下岗职工和特困户子女减收学费、使职业学校逐步摆脱“招生难”的势头。学校不断拓展办学的新思路、新时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实现多层次、多规格办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积极开展校企办学,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
人才市场的高消费,给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带来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动力。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为了满足学生学历提高的需要,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高考,学校在助学辅导、教材提供等方面给予方便;学校实行综合高中班会考分流制度,把品学兼优的学生调入高职班学习参加普通高中高考,把成绩较差的学生调到中职班学习参加“三校生”高考,保持每年高考上线率达70%以上;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学校努力建立适应各专业测评的测试站,形成培训测试一条龙的服务系统。学生在毕业时除取得学校毕业证书外,还可取得专业等级证书,积极推行与多种有效证书对接制度,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应试教育为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变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到 “我要学”、“我会学”,坚持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教育目标。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真搞好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此,学校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完善各种实践性教学设施。长期建立协作联合企业作为实习场所。培育固定的实习基地,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实习,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职教发展之路。学校间进行相互联合,实践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和专业相接近实践教学条件好的学校相互联合,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办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