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红外探测器
探测望远镜
广域红外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简称:(W ISE)是美国新一代的探测望远镜。于2009年12月11日黎明前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它可用红外光束扫描整个太空,搜寻那些人类未知的小行星彗星恒星和星系,主要任务就是列出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天体。这项工程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总造价大约为3.2亿美元。主要研究员、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莱特博士表示,这项计划旨在寻找无数的“不可见”天体。
升空 观测
广域红外探测器于2009年12月11日搭载一枚“德尔塔II”运载火箭进入地球轨道。科学家预测,广域红外探测器扫描整个太空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
广域红外探测器在距离地球325英里(约合523公里)的轨道上运行,每天围绕地球运行15圈,并拍摄多达7500张图像。它扫描整个太空,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并记录下所有近地天体的具体位置和大小等数据。广域红外探测器可以侦测到发出红外光或热的物体,因为那些普通光学望远镜无法看到的天体在遇到红外光之后就会“原形毕露”。
2010年4月广域红外探测器发现了多个非常暗淡的小行星隐藏在地球轨道附近。由于它们发出的可见光非常微弱,而且轨道倾斜,因此躲过了其他一些探测器的搜寻。广域红外探测器已经发现了16个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其中,55%的小行星只能反射不到10%的阳光,因此可见光望远镜很难发现它们。还有一颗小行星沥青一样漆黑,只能反射不到5%的阳光。
2012年9月广域红外探测器发现数百万个超大质量黑洞以及大量新星系,其中包括迄今(2012年)为止发现的亮度最大的星系。这些星系环境极端,放射出红外线,被称之为“炙热的尘埃遮蔽星系”。 天文学家利用WISE发现大约250万个“进食”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超过100亿光年。
项目负责人称,探测器会比它的前身“红外天文卫星”更加敏感。1983年1月25日,荷兰、美国和英国合作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10个月后,它因液氦致冷剂消耗殆尽而停止工作。这颗卫星发现了6颗新彗星,以及在行星际空间里飘游的巨大尘埃云。 
形态结构
2010年4月广域红外探测器发现了多个非常暗淡的小行星隐藏在地球轨道附近。由于它们发出的可见光非常微弱,而且轨道倾斜,因此躲过了其他一些探测器的搜寻。广域红外探测器已经发现了16个先前未知的小行星。其中,55%的小行星只能反射不到10%的阳光,因此可见光望远镜很难发现它们。还有一颗小行星像沥青一样漆黑,只能反射不到5%的阳光。
起源演化2012年9月广域红外探测器发现数百万个超大质量黑洞以及大量新星系,其中包括迄今(2012年)为止发现的亮度最大的星系。这些星系环境极端,放射出红外线,被称之为“炙热的尘埃遮蔽星系”。 天文学家利用WISE发现大约250万个“进食”活跃的超大质量黑洞,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超过100亿光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7 21:59
目录
概述
升空 观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