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宗寺藏名“丹吉楞”,俗称南寺。
历史起源
广宗寺藏名“丹吉楞”,俗称南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境内,
贺兰山西麓的一个山谷之中,距巴彦浩特镇东南23公里左右,该寺有6个属庙,是原阿拉善八大寺中规模最大、名望最高的寺庙。由二十余座建筑群组成。
布局结构
广宗寺,其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大经堂、黄楼寺等。其中供奉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遗体宝塔的大殿称为“黄楼寺”。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的建筑,其前部为81间,后部为49间,全部用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极为富丽。
民间传说
据说,在这座殿内,除西藏达赖六世遗体而外,还保存着飞天人像化石、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金佛、唐文成公主的宝剑等珍贵历史文物。广宗寺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是由班自尔扎布台吉之子
阿旺多尔济遵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建。寺内共有大小庙宇15座,共2000多间。
庙与庙之间则配以
吉萨(仓库)僧房。伙房内安有1吨多重的青铜铸锅,可容纳4吨多水。庙建成后,从超格图呼热庙(昭化寺)请来六世达赖遗体供奉在庙里,尊为该寺的第一代格根(活佛),名德顶格根。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阿拉善第三代王罗卜桑多尔济上报清廷理藩院,御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广宗寺”匾额(藏语名噶旦丹吉林),从而取代阿大希迈
德里庙的原名。
清道光年间进行了扩建,并把阿拉善第六代王爷囊多布苏隆的灵柩供奉在寺内。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该寺在兵乱中被烧毁,光绪年间修复。南寺作为全旗最大的寺院,也作为信众向往、信仰的地方,聚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品,也聚集了精通佛教显密二宗教规的高僧大德。当然也聚集了无法估算其价值的以金银珠宝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比如在「文革」中丢失的三寸高的纯金
无量寿佛像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用五百两白银制作的大悲观音的立体坛城。
相关典故
一九四九年前葛根和庙仓还拥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产和属民。「
文化大革命」开始,从巴彦浩特来的造反派闯入南寺,首先捣毁了六世达赖灵塔,强迫僧侣们自己破坏六世达赖肉身并焚烧,大量的佛像、佛经被毁坏殆尽。他们还把守寺的少数喇嘛当做牛鬼蛇神加以批斗後赶出寺院,一些无家可归的僧人被驱赶到附近社队。一九八一年南寺部分僧人来到原寺址盖顶蒙包和帐篷,举行了夏季祈愿法会,并由罗卜桑宁吾、尚巴丹达尔、丹比宁吾等人出资出力,在原葛根仓房的遗址上盖建了五间平顶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捡起收藏的六世达赖骨灰重新造塔供奉。还塑制了宗喀巴师徒三尊泥像。为达尔吉诺门汗、温都尔葛根、
桑吉嘉木苏喇嘛坦各造灵塔一座。据最新统计现在该寺有注册僧人百馀名,常住寺僧人有近二十名。
除大殿外还有赞康、三族佛殿、庙仓、施主及游客接待处。有僧舍几十间,南寺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得到过旗扎萨克的强有力的支援和广大施主信众的大量资助,他们为南寺捐献的资财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劳动是无法估量的,一七六○年南寺的庙宇僧舍只有一百九十七间,而经过百馀年到一八六九年的时候,已达到二千八百五十九间,据说僧侣人数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
寺务管理
南寺周围的瞻
卯山、
额尔德尼召和距寺较远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庙是由南寺管理的。子庙或属寺有昭化寺(朝克图库热),承庆寺(门吉林),妙华寺(图克木),沙尔子庙,查干高勒庙,以及甘肃天祝的石门寺(嘉格隆)等。它们的堪布(法台)或由南寺喇嘛担任,或由本寺提名後由南寺任命。大喇嘛、掌堂师(各师贵)等主要僧职均由本寺提名後由南寺批准任命。南寺的两个葛根分别是从选定建寺地址的六世达赖喇嘛和亲自建寺的第巴·桑结嘉措的化身
阿旺多尔济开始,以葛根转世的形式传下来的。
第一代葛根是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译言善慧宝梵音海),曾用化名阿旺曲扎嘉措(语自在法称海)。他的传记有阿旺多尔济用藏文写作的《妙音天界琵琶音》。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後斯的作品有《大悲观音诉愿词》、《阿拉善神祈供》和为连城大寺写的《白莲妙树寺志》等。前两个著作有南寺刻印本。後一作品已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生活的年代是一六八三年三月一日至一七六四年五月八日,但南寺是确定十一月二十五日在他灵塔前举行会供轮仪式庆祝他的诞辰的。第二代葛根是罗桑图布丹嘉木苏,俗称温都尔葛根。第三代葛根是却达尔嘉木苏。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图木达尔吉嘉木苏。第五代葛根是贡萨勒永恰布。
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转世大都受达赖、班禅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贡卓诺门汗」和朝延授予的「大格布呼图克图」封号,还有一尊号叫「嘉勒色来」葛根。
南寺另一位寺主葛根是叠斯尔德呼图克图,一般被称故「喇嘛坦」。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达赖确认为第巴桑结嘉措的转世灵童的阿旺多尔。
阿旺多尔济一七一五年生於阿拉善旗厢根达来巴嘎的匝布苏尔乌素,从小跟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曾赴西藏学经数年。王爷听信阿旺多尔济在念组咒经的传言,将他逮捕囚禁,因年事已高,不堪忍受饥寒而在牢狱中打坐示寂,是年为一七八○年第二代喇嘛坦生於一七八四年,未能迎请至南寺坐床,九岁夭折。
文化流传
第三代喇嘛坦是丹增忠乃达尔吉。他在南寺设立了参尼扎仓,即法相僧院,这样奠定了南寺学经制度的基础。他有一些用藏文写作的零散经文流传至今。约在一八五六年圆寂。
第四代喇嘛坦是阿旺巴达尔吉嘉木苏。
第五代喇嘛坦是敖木察尔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译音神奇处他殊胜佛海),二十九岁时入藏学习,精通藏语文和显密教法,成了阿拉善近代史上的大佛学家。他同藏区名活佛来往密切,尤其同第十三世达赖关系甚密,往来信件有一捆曾存南寺。其中一九○七年达赖给喇嘛坦的复信内容载於《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上。他还徵得达赖同意後将十三世达赖所作《宗喀巴千供仪规》一书收入自己文集第一帙--噶帙中,书後记载著这样做的原因经过。他请达赖重新制定过南寺寺规,达赖、班禅都授予他「阿日路克桑班迪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封号的法诏,达赖还给他授予过布达拉宫顶朗杰扎仓的全则德学位,赠给他堪布服饰和其他珍贵礼品。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後(一七○六年)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仓央嘉措曾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实际上,相传,屏身遁去的仓央嘉措化名为阿旺曲扎嘉措,游历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十年後,於一七一六年来到阿拉善,被当地人信奉为上师。一七四六年,在南寺尚未建成时,圆寂於此。
现任喇嘛坦贾拉森,一九四六年生於甘肃省天祝县,俗名拉嘎旺,父名巴玛才让,母名云吉。班禅认定後,赐名阿旺丹比坚参。三岁时被迎请至阿拉善,五岁受出家戒并坐床,开始学习藏文和背诵经文,十二岁进入小学学习。从来一直念到研究生毕业,并留学日本。现从事蒙古语研究和教学工作,任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近年来已发示了一些论著。同时在全国、内蒙古、
阿拉善盟的佛教协会分别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和副会长。
史料记载
十六罗汉被迎请至汉地时,在此过夏安居而被记载於有关经书中,五世达赖的《十六罗汉礼供》,六世达赖的《阿拉善神祈供》以及章嘉国师若必多杰为广宗寺(南寺)所写的寺规《三学昌盛之日光》中都记载当时活动的情景。
南寺第二代葛根(活佛)图布丹嘉木苏在他《瞻卯山熏香祭》的前言中更是具体地写到「早在有法术的和尚将
十六罗汉尊者迎请至汉地时,在
贺兰山做过夏安居和在此地由居士达磨做施主的历史载於五世大宝所作的罗汉礼供圆满中。班禅一切知曾亲口作预言,那时罗汉作夏安居之地是现在的噶丹旦吉林的所在地,并明示达磨居士也是诞生於此寺沟内。据老人们说在特布克山顶有罗汉足迹,果然於今清晰可见。」
据《六世班禅传》中记载,图布丹嘉木苏(即温都尔葛根)於一七六九年谒见过班禅巴丹益布,并授过经文传录。上述引用的话,很可能是两人交谈时班禅所讲。这是南寺作为圣地而名扬佛教界的一个原因。
寺名由来
清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清廷为该寺赐名「广宗寺」,授给镌有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此匾的落款为「大清乾隆几次闰八月十六日」,从此南寺有了这个正式名称。南寺一七六○年以前的名字叫「潘代加木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