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创新城,经《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规委会全票通过。大学城南扩,南岸起步区面积10平方公里,暨南大学和
广州医学院已进驻。广州将在北至仑头水道,东、南至金山大道、西至南沙港快速的73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一个集高教研发、科技服务、创新产业于一体的国际创新城。
地域简介
广州国际创新城,北至仑头水道,东、南至金山大道、西至南沙港快速,面积73平方公里。位于广州市都会区中部,番禺区东北部,距离珠江新城17公里、白云机场43公里、南沙中心约30公里、广州南站10公里、中新知识城25公里。
整个创新城包括北翼的生物岛、核心的大学城和南翼的南岸起步区、南村地区、化龙地区、国际展贸城,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一核两翼”。目前,大学城已基本建成,生物岛正在启动建设,而南岸起步区发展相对滞后,仍保留较多村庄和工业用地。根据规划定位,广州国际创新城将被打造成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广州市“2+3+9”战略性发展平台之一;以高教研发、科技服务、创新产业为主导功能;发展为国际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全球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一流的高等教育集聚区。
区域发展
南岸起步区改造涉及番禺11村,除了已建好的大学城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岛,国际创新城内首先要启动建设的将是南岸起步区。南岸起步区范围东至新化快速,北至沥滘水道,南至兴业大道,西至市新路,面积10平方公里。
由于与大学城仅一江之隔,南岸起步区将承接大学城辐射,引领区域发展,其定位为:大学城延伸区,广州与高校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重要基地。据悉,南岸起步区范围涉及新造镇、南村镇2个镇11个村,总人口约2.2万。近期发展的重点项目包括33.1公顷的广医校区、64.6公顷的暨大校区、4.9公顷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170.5公顷的新造新城、38.3公顷的南大干线以及13.3公顷的新造保障房。
南岸起步区规划居住人口规模8.5万人,规划了6个“3R社区”,即融居住(Residence)、研发(Research)、休闲(Recreation)于一体的现代社区。医疗教育设施弥补大学城不足,大学城建成后,公共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此次国际创新城的规划将尽力避免这一弊端再次出现。
功能布局
据了解,国际创新城将新增科研用地159公顷;新增高校两所,117公顷;新增居住用地73公顷。同时,将延伸、提升配套服务功能。
规划街道级以上配套设施共26处,独立占地设施用地面积33.5公顷。将有综合医院1处,残疾人建复中心1处,养老院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成人与业余学校1处,中学2处(96班),小学5处(162班),幼儿园8处(112班),肉菜市场4处,老年人服务中心1处,综合管理用房1处,派出所1处,街道办事处1处,社区服务中心1处、文化活动中心1处,群区性体育运动场1处。在医疗、老人服务、教育、社区服务设施方面弥补了大学城、南村等地区控规设施的缺口。
建设规划
大学城中轴线南延 节约土地低碳节能
空间结构上,国际创新城规划将考虑与大学城塑造创新型新城的“一轴、双廊、两带”空间特征。
“一轴”即把大学城中轴线南延,延长后的中轴线总长约7.3公里。而在中轴线上,还将打造一个“黄金长廊”,“黄金长廊”中将包括岭南会酒店、华工礼仪莞城、岭南印象园、滨江湿地公园、广美雕塑园、欢乐旅游海岸、风情休闲码头、浪漫沙滩、水上剧场和科技创意绿带。“双廊”即构建两条创新城内部与珠江的绿色生态通廊,体现园区的生态特色;“两带”则是两条滨水休闲带,国际创新城的建设中,将通过多种方式来节约土地,其中包括:利用地形,机动车道上盖盖板,形成大面积架空平台,建地面花园和建筑物,盖板下是停车场、道路和设施,形成完全人车分流系统,营造人车分离的宜人创新空间。
另外,国际创新城的建筑也将采用低碳节能的方式来落实“低碳广州”的战略。所有建筑将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节能的外墙维护体系、
玻璃幕墙则采用低辐射
中空玻璃。设置空中屋顶花园及绿化平台,作为雨水收集与降温系统。
市长建议
陈建华:中小学可以整合集中
公租房将能根本解决大学城老师的住房问题
在规委会上,有专家表示,大学城最缺教师住房,造成师生分开居住,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模式。既然是大学城的延伸区,居住用地应该更倾向于为教师建房。
不过,也有规委会委员质疑,从南岸起步区的用地类型布局看,居住用地占两成多,不算太高。但这里边大部分地是南岸地区农民复建房,还在新造地铁站附近规划了一个占地13.3公顷的保障房项目,“还有多少地可以用于建设高科技人才的住宅?”对此,陈建华表示,该保障房项目规委会讨论时已经定下来的,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但相当一部分提供给大学老师作为公租房。陈建华还表示,在大学城提升计划中,中大、华工、华农各约有一两千老师没有房,大概需要10万平方米的住宅才能解决,“如果在老城区解决2/3,大学城里建一批公租房,多的学校就是3万~5万平方米就够了,少的一两万就够了,保证在大学城里住了大批的老师。再加上国际创新城再解决一部分,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12所大学里老师的住房问题。”
在教育配套方面,陈建华提出,创新城里的中小学数量比较多,基本按照行政村来配置,“是否需要整合?规模可以稍微大一点,相对集中,不要占那么多地。24个班的可以搞到32个班,也便于管理。暨大附中,可以搞到90个班,名校名中学,社会效益也好。幼儿园也一样,可以引进几个比较好的幼儿园。随着人口的相对集中,学校也可以相对集中。”
专家意见
避免“只见大学不见城”
大学城自从2004年建成以来,已经有10所高校进驻,成为广东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但随着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功能单一、主题缺失、创新集聚效应尚未形成。高校用地占大部分,科研、商业、国家交流、居住用地少(大学城高校用地比例41%、科研用地2%,商业用地1%,居住用地1%)。在大学城规划中,居住人口的数量是零。此外,大学城中心区已建部分所占比例约58%,多为居住房地产开发项目,尚未形成中心集聚功能。各高校符合规划尚未建的建筑面积仅有76.39万平方米,主要用于保证高校未来新增教学需求,高校的居住、公寓、科研发展需要新的空间。而且“只见大学不见城”,医疗、老人服务、教育、社区服务设施方面建设滞后。
在昨日规委会的讨论中,不少专家对国际创新城的配套问题表示担忧。有专家指出,大学城将公共配套放在了中心区域,但实际上很多配套设施并未建,大学城内的服务功能很大一部分都是附近的村提供的。该专家认为,国际创新城的配套不应再放在中心地区了,中心区应用来建科研设施,而服务配套应建到江边。
市规划局局长李明表示,与大学城的规划相比,国际创新城的规划亮点之一便是对综合配套的加强。
交通枢纽
是过江隧道还是桥梁未定,国际创新城未来或可水路直达香港
记者从昨日获市规委会通过的《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获悉,为了解决即将建设的大学城延伸区——南岸地区与大学城的连通问题,未来将在新造修建一条过江通道,直达大学城。但究竟是修过江隧道还是建桥梁目前暂未确定。而南岸地区未来也有望通过水路连接白鹅潭,并将可以直达香港。
规划7条主干道2条高快速路
在昨日的规委会上,有专家指出,快速便捷的交通是创新城能否吸引人和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现在的交通条件不是很好,主要是对外联系的交通问题,新化快速在建,滨河路打通,南沙港快速立交在建,如何促进延伸区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国际创新城的交通规划考虑了快速路、主干道、轨道、水上交通等多种方式。其中,规划建设快速路两条,长度共7.3公里,分别是在建的新化快速,以及正在做前期工作的南大干线。据悉新化快速有望建成通车。
主干道方面,规划了7条,长度共20.1公里,分别是:兴业大道、滨河路、市新路、南村大道、新造路、金光西大道、金光东大道。次干道8条,长度共16.1公里,规划干道网密度为1.1公里/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方面,规划了3条地铁线(4号线已建、还包括规划的地铁7号线和地铁8号线),规划地铁站6处(官洲站、大学城北站、大学城南站和新造站已建,还有在建的南村站和规划中的展贸城站)。
水上交通方面,则规划了4处码头,分别是永大码头、新造码头、广医校区码头和港监码头。据介绍,码头建成后,水道将一直连接至白鹅潭,未来或可通过水路直达香港。
预计建隧道比建桥贵一倍
如何解决南岸地区与大学城的连通问题最值得关注。规划中提出,要在新造修建一条过江通道,直达大学城。但该通道究竟是修隧道还是建桥梁,昨日的规委会上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将在继续研究和论证之后再决定。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建桥梁的优点是:造价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短,实施快捷,维护费用低,施工难度低。缺点是:对滨水景观有一定影响,新造水道航道等级高,桥梁引桥长,对沿线地块影响大,运营受气候影响大。
而隧道的优点是:对沿江景观、生态几乎没有影响;对出入口沿线地块影响小。缺点是: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维护费用高、施工难度高。
规划中估计,建桥梁需要6亿元,而建隧道则要12亿元。对此,市长陈建华表示:“建隧道还是桥梁今天不定,但这个通道非常重要,汽车、自行车和慢行系统都要靠这个,会更加便捷。”地铁4号线新造站正好位于创新城南岸起步区的中央,对此,陈建华建议,应把新造站做成一个起步区的交通枢纽,“有了这个枢纽,就可以作为商业配套中心。”他还表示,政府将在国际创新城内建设绿道和慢行系统,将整个园区打造成“绿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