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为纪念在广州三·二九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Huanghuagang Seventy Two Martyrs Cemetery),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山南麓先烈中路79号,是为纪念清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建的墓园。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人文历史沉淀最为深厚的烈士墓园之一。
历史沿革
清代
清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不幸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平民报》记者身份,收敛72烈士遗骸葬于红花岗,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省军政府拨款在原墓地的基础上修建黄花岗烈士陵园。
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修建烈士墓搁置。
民国六年(1917年),七十二烈士殉难六周年,在原墓葬处竖起了一块小小的石碑。
民国七年(1918年),烈士方声洞的哥哥、广州卫总司令方声涛积极募捐,用时半年,在黄花岗烈士安葬处营建了一个方表墓冢。
民国八年(1919年),孙中山应林森之请,写了《为劝募建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功坊捐款致各埠同志书》,号召华侨同志“协力捐助”修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功石坊。同年,林森立墓碑、建自由钟、墓亭、纪功坊,杨锡宗设计,其费用全部来自海内外各地国民党党部、民间社团及华侨团体捐助。
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持续三年的修建工作(1921年∽1924年)。
民国十年(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建筑已初具规模。
民国十年(1921年)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为纪念黄花岗起义10周年,孙中山亲往黄花岗致祭。同年,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支部捐建了芦塘基,即“四方池”。
民国十一年(1922年)春,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同年,因“六一六”兵变,林森离粤,后因材料缺乏,致使工程停工。
民国十二年(1923年),孙中山召回林森任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墓园工程恢复。
民国十三年(1924年),墓园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包括碑及碑亭、自由钟墓亭、纪功坊、南门烈士墓道、烈士守墓庐及四方池等。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以公历3月29日为黄花岗烈士殉国纪念日。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革命纪念日纪念式》一文正式规定,3月29日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并规定仪式为:“全国休假,一律下半旗志哀,正午全国静默五分钟……”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至此,黄花岗烈士墓园收殓有姓名、事迹可考的烈士共计八十六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锡宗林克明被委托为工程顾问,负责规划与设计工作,共同对黄花岗墓园进行规划,设计大门牌坊。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牌坊落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墓园的原有格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把新墓道中部的石级改筑为一道拱桥,桥下开挖莲花池。同年4月,拆毁了自由女神像,改塑国民党党徽,拆毁左右两侧的“自由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广东省政府给国民党广东党部拨付2万元,对墓园破损设施进行修缮。拆除自由女神像,更换为国民党党徽。
新中国
194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七十二烈士墓,拆毁了纪功坊叠石台上的“青天白日”国民党党徽,重新竖立起了自由女神像;铲除了七十二烈士墓钟形墓亭上四面山花中的中国国民党党徽。拆毁了墓垣上的头颅骨形铁望柱,重铸了铁望柱和铁链:复原被毁坏的石柱莲池栏板等。并砌筑了一道围墙,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围了起来,辟作黄花岗公园,1950年向游人开放。
1949年以后,在公园建设的思路下,黄花岗公园通过政府拨款和自筹资金,不断修建园道、平台、改造绿地,清理枯残林木,种植大量乔灌木,铺种大片草地,规划建设黄花园、安静休息区、网球场文体活动区,增减了公厕、停车场、休息亭廊等旅游服务设施。
196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及其墓园内的所有碑刻,均遭到大范围的破坏。自由女神像被推倒砸毁,代之以一根2米多高的“火炬”;墓碑及其他碑刻的落款题字全部被凿掉。
1975年,因“火炬”雕塑代表无产阶级革命,与黄花岗起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理念不符,“火炬”雕塑被批准拆除,此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叠石上无雕塑。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祭典之前,政府拨款重修七十二烈士墓,全面整改排水、供水、供电、卫生设施、广植黄花,重塑自由女神像(石膏材质),并逐步修葺墓园内被破坏的建筑物,修复地界碑亭,修复了钟形墓亭上的中国国民党党徽,以及各碑刻上被凿掉了的落款署名,修葺潘达微墓,修复四方池、默池喷泉等,并迁入史坚如、杨仙逸等烈士墓,恢复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面貌。
1982年,广州园林部门负责第二期修葺时,将自由女神石膏塑像更换为3.4米高的青石质雕像。
1986年,政府再次拨款维修。
建筑格局
综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广为人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位于广州旧城东北2000米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初建时,仅有七十二烈士墓冢一处,后几经拓建,方成现有规模,现园区总面积1600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七十二烈士墓、附葬墓及园区生态系统等。由于分期兴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风格各异,兼采中西,既吸收西方近代建筑风格,又传承岭南传统建筑特色,呈现出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鲜明特征。
核心建筑
七十二烈士墓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中最早兴建,是园区的核心。由七十二烈士墓墓冢及其附属的大牌坊、主墓道、默池、纪功坊、蓄水池、奏乐台等建筑组成。
主要建筑
南门大牌坊同为园区正门,四柱三间,高13.3米,敦厚端庄,额坊上“浩气长存”四字由孙中山先生题写,凝重肃穆。入门即是主墓道,此墓道为1933年开辟,长近250米,宽27米,分为中间宽两侧窄的三路,中跨默池,北抵七十二烈士墓冢,七十二烈士合葬于此,墓冢之上有自由钟亭,寓意警钟长鸣。墓冢背后有“金”字形叠石纪功坊,由七十二块连州青石叠砌而成,坊上矗立自由神像。纪功坊后面有《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为1934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拨专款树立。
附属建筑
主墓道两侧分布有七十二烈士墓附属建筑物及构筑物。东侧有蓄水池、奏乐台等,西侧主要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及碑亭、四方池等。园区西北部的空旷区域,建西亭、黄花亭等建筑,供祭拜人士休息之用。在主墓道中部西侧有一条曲折的园道,此道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原墓道,自园区西南角的红铁门牌坊起,终于默池处,悠长蜿蜒。其右侧排列着“碧血黄花”“此心此志”“虽死犹生”等数块纪念碑。
烈士墓园内除了七十二烈士之墓外,还有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被孙中山称“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所在地区原名红花岗,位于广州市东郊的山岗地,北倚白云山,南望珠江,地势北高南低。东南临近主干道先烈中路,东侧、北侧由太和岗路、团结路次干道所围合,西侧紧邻华侨新村、永泰新村等城市居住区。
园区环境
园区内树木葱郁,环境清幽,古树名木林立。为了映衬“黄花岗”之名,园区多处种植菊花等开黄花的植被。经过多年维护补种,现在园区内植被面积大有提高,全园绿地率为72.36%,绿化覆盖率高达90.57%。 公园布局以自然式与规划式相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绿地系统。为营造静谧庄严的陵园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
现有植物种类234种,其中乔木96种, 灌木64种,地被植物74种。主要树种有隆缘桉、垂榕、蒲葵、细叶榕、对叶榕、朴树、南洋杉、桧柏、龙眼、人心果、木麻黄、短穗鱼 尾葵,粉单竹、构树、桂木、阴香、土密树等。
主要景点
综述
黄花岗烈士墓园主景庄严雄伟,从正门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牌坊至七十二烈士墓,依地形步步升高,层次分明,形成一条长达230米的轴线,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纪念性建筑设计巧妙、寓意深刻,如主墓道中段默池,桥面刻意铺砌齿状凿石,人们经过,自然是低头慢走,营造了“低头默哀”的气氛效果;纪功坊底层具有休息亭功能,沿楼道可上二层,而在二层安放前后各72块连州青石,呈金字塔形,寓意“七十二烈士”,石面刻海内外捐资建园的国民党支部或个人名称,塔顶屹立自由女神像,这一坊亭结合的建筑特点更是世所罕见。
正门牌坊
“浩气长存”牌坊是一座近代样式的三间四柱牌坊。竣工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近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该牌坊是墓园主入口的标志 ,也是新墓道的开端。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牌坊高达13.29米(隐喻“广州三·二九起义”的日期),简洁朴素,庄严宏伟,体现着烈士们英勇壮烈的气概。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
默池默桥
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默池地处主墓道中段,有拱桥凌空其上,是瞻仰、拜祭先烈的必经之道。拱桥桥面由细密的石条砌筑而成,呈现出弧形的阶梯状。人们走在上面的时候,因地面不平,就会低头注意地面,产生出一种低头默哀的情景。默池默桥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喷水池
喷水池位于主墓道东侧,为西方喷泉式样。下面为方形底座,上面的塔柱及水钵等都是圆柱形。喷水池低下有管道与蓄水池相连,因为蓄水池较喷水池的地势高,所以蓄水池中的水可以通过地下管道流入喷水池中喷出。喷水池通高8.2米,由基座、水钵、华盖、宝顶等部分组成,水钵上沿将喷水池分为上下两段。水钵直径3.4米,是顶部华盖直径的两倍。
青石香炉
青石香炉是一对由连州青石雕刻而成的中国传统式样的香炉,由旅居泰国的华侨所献,炉体上刻“七十二烈士坟”“旅暹中国国民党同人献”字样。香炉炉身从上到下同样被分为了五层,与佛教五轮塔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建的北伐将士纪念塔实物,青石香炉从纪念意义和形制上,在一定程度上对佛教五轮塔进行了参考和借鉴。
烈士之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是一座中国传统“笏头碣”式样的石碑。民国七年(1918年),国民党委托本党元老朱执信、邹鲁专门负责征集“三·二九”起义的烈士名单及事迹,再由国民政府参议院议长林森约集胡毅、何克夫、吴玉章、徐维扬等,一同审查初步所得的烈士名单,经审查证实的有56人。民国八年(1919年),林森继续审查得16人,合共72人。由此,建立了纪念革命的第一块石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碑高2.06米,宽0.89米。无碑首,如笏头碣形制。石碑由碑身和碑座两部分组成,碑身又分碑框和碑心石。碑心石以端州石刻成,刻方声洞等七十二名烈士的姓名、籍贯。碑座样式为须弥座,形制为岭南常见的式样。碑座正面刻“中华民国八年春林森监修汪兆铭书石”。
烈士墓冢
清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殓到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
七十二烈士之墓冢是一座中国传统式样的方形墓冢,上面建有一座四柱方形碑亭。民国七年(1918年)方声涛积极募集捐款,在黄花岗原烈士安葬处营建了一个方表墓家,长17.3米,宽17.26米。墓冢的四面成坡形,墙垣上竖铸铁望柱和铁链。墓家中央竖立一块方尖碑式墓碑碣,碑碣上刻“七十二烈士之墓”七字。民国八年(1919年)林森接续在方表墓冢当中建立了一个四柱墓亭。墓亭柱式仿西方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自由钟形亭顶,风格和建筑手法别具一格。方表墓冢、自由钟墓亭以及墓亭内的碑碣,奠定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核心轮廓。辛亥革命的一代精英就长眠在七十二烈士之墓的黄土深处,在这个共冢内,并没有碑上所列烈士的全部遗体,下葬者也全部没有姓名识别,全部遗骸是一个革命整体,同为民主革命的忠魂。
纪功坊
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是一座由花岗石和连州青石叠砌而成的西式凯旋门式样的牌坊。纪功坊落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位于墓园中轴线上,前方是七十二烈士墓家,后方是《广州辛亥革命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刻。作为主要的瞻仰对象,从场所节奏上,它是整个墓园的高潮点;在高度上,它也是整个墓园的最高点。
民国七年(1918年),林森开始主持营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并积极向国内外华侨及国民党支部募捐,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支持。孙中山对林森募建纪功坊的建议深表嘉许,随即亲自为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字。林森将这四字镌刻在此后建造的纪功坊正面墙身石壁上,永留纪念。
纪功坊正面有章炳麟手书“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上方为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石面分别刻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最上方为自由女神像。
革命碑
《广州辛亥三月廿九日革命记》于民国十三年(1934年)刻置。这块青石碑刻是广州现存最大的碑刻,高3.92米,宽1.82米。碑的正面是邹鲁撰写的《广州辛亥三月廿九日革命记》,背面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表。
蓄水池
蓄水池是一个半圆形水池,由蓄水池、贮水塔、一对石鼓组成。水池位于七十二烈士之墓东侧,半圆形,半径3.5米,北侧高,南侧低,池岸由花岗岩砌筑。蓄水池北岸2.5米远的地方,与蓄水池对位有一个方形水塔,水塔由基座和上面的十字券组成。基座方2.58米,高2.11米。十字券为石质,由基座的四角支撑,顶部中心原有雕塑,现已缺失。水池南侧两角各有一石鼓,石鼓式样为广府祠庙头门的石鼓式样。
奏乐台
奏乐台(又称“音乐台”)是一座半圆形平台,于民国十年(1921年)所建,为黄花岗第一期建筑。民国十九年(1930年)5月拟定的《重修黄花岗计划》中提及此处,称:“音乐台,不成为音乐台式,且‘与众乐乐’四字大不通。在坟墓前作乐取乐,贻笑万世,亟应拆去。且音乐台亦无设立之必要。”如今,奏乐台依然完好存在,并没有按照《重修黄花岗计划》而拆去。
奏乐台呈半圆形,半径为6.3米,由花岗岩砌成。北侧台沿立“与”“众”“乐”“乐”四座石碑,“与众乐乐”传为章炳麟书写,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意为: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石碑由碑首、碑身和抱鼓组成,碑首顶部为巴洛克式的弧形窗檐,下方浮雕植物花饰,各碑身正中分别镶嵌“与”“众”“乐”“乐”,碑身两侧对称放置一对抱鼓。石碑背后为台阶。望柱头为矛头形,栏板有“寿”字和卷草纹。
四方池
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由当时菲律宾埠中国国民党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献。水池呈长方形,池周绕以栏杆。池壁上刻着“七十二烈士庐塘基”(意思是池塘的岸沿)。
黄花亭
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黄花亭,是为前来拜祭烈士的人们提供休息的场所。亭亭黄花,离离丰骨,以“黄花”命名,深深寄托着后人对英烈们高尚气节的赞誉之情。
地界碑亭
地界碑是一座中国传统式样的石碑,为界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土墓园范围之用。民国十年(1921年)12月,林森函令番禺县县长划定坟场界线。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军政部部长程潜、广东省省长廖仲恺共同签署《大本营军政部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第一一号》。同年,此布告被刻在碑上,并在原墓道旁建了一座碑亭,将碑置于亭内,即现在的地界碑及碑亭。
碑亭为重檐攒尖顶六角亭,坐于六边形台基上。碑亭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稳柱六根柱子有收分上径230毫米,下径300毫米。稳柱顶部为六边形的并字梁结构,上承重桅部分,重桅由六根矮柱支撑,犀面微弯,使屋顶略呈盔顶式样。屋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翼角起翘,攒尖项的中心有一座葫芦形的琉璃宝顶。
地界碑置于碑亭中心。碑高170厘米,宽75厘米,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立。地界碑式样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土之碑相近,无碑首,如中国古代“笏头碣”的式样。碑身正面刻碑文碑文为《大本营军政部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第一一号》,由军政部部长程港及广东省省长廖仲恺联合签署发布。
龙柱
龙柱是一座龙柱式样的墓道华表,分两件,分列于最初的主基道两侧,起墓表作用。龙柱由四部分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基座、柱础、龙柱、火珠。其中基座、龙柱和火珠为连州青石。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国民党安南党部为纪念广州“三·二九”死难烈土的光辉业绩捐资雕刻敬献,由福州名匠蒋仁文采用高浮雕及透雕工艺雕成。龙柱高3米,柱身为倒卷的青龙,柱底为鲤鱼跃龙门。这对龙柱,体现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磅礴气势。现基座周围建有直径4米左右的花坛,花坛外有栏杆,栏杆外铺有石板,方便人们环绕龙柱观赏。
红门牌坊
民国十年(1921年)建成。因门身涂红油漆而得名。门阙浮雕云日松鹤图,顶上各雕一头雄狮。门上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为最早的墓园入口。现黄花岗公园南墓道入口。
碑廊
清宣统三年(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牺牲的烈士埋葬于黄花岗上。民国十年至十五年(1921年∽1926年),后人为缅怀与纪念烈士,先后树立起11座纪念石碑,从而形成一座纪念碑的长廊。
附葬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除七十二烈士墓以外,另有五十余座附葬墓。附葬墓集中分布在主墓道东侧。附葬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为邓仲元先生墓,由牌坊、铜像、奏乐台、八角亭、墓冢和墓表等组成。规模较大的还有杨仙逸先生墓、梁国一先生墓等。此外,多数附葬墓规模均较小,仅有墓碑和围栏,如韦德烈士之墓、梁沾鸿之墓等。
黄花文化馆
黄花文化馆座落在公园中心区,为常设和固定的现代风格展览场馆,全年对市民游客开放。
设计理念:不求惊艳与霸气,只为和谐相融。与葱葱绿意的环境相互渗透、与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相互交织,悠然地呼吸着、舒展着,从中感受迷人的端庄与静谧,细细聆听黄花岗上的故事。
其他景观
烈士名录
综述
清宣统三年(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不顾清政府当局禁令,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但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11年(1922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查出烈士十四名,再立第二碑以为纪念。
黄花岗就义烈士远不止七十二人。据估计,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多达百余人。根据当时国民党政府国史馆汇制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表》可以知道另外五位烈士:徐国泰、华金元、阮德三、陈甫仁、严确廷。历史上查出有姓名、籍贯、年龄可考者共八十六人。
烈士就义表
籍贯分布
其他烈士
历史文化
祭文
《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
孙中山
维民国元年五月十五日,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义一周之辰,文适解职归来,谨为文致祭于诸烈士之灵曰:
呜呼!在昔建夷,窃夺中土,凶德腥闻,天神怨怒。嗟我辕孙,降侪台隶,含痛茹辛,孰阶之厉。种族义彰,俊杰奋发,讨贼义师,爱起百粤。觥觥诸子,气振风雷,三日血战,虏胆为摧。昊天不书,忽焉殒踬,碧血一抓,歼我明懿。寂寂黄花,离离宿草,出师未捷,埋恨千古。不有先导,曷示来兹,春雷一声,万汇蕃滋。越有五月,武汉师举,荡荡白旄,大振我旅。天厌胡德,乃斩厥祚,廓清禹域,腥膻尽扫。成仁之日,距今一周,民国既建,用荐庶羞。虔告先灵,汉仪光复,九京有知,庶几瞑目。呜呼!尚飨。
楹联
名人评价
“当时冒险前进,努力杀贼,多为孱弱之文学家;一书生之声威或转胜于今日之一师旅。”——于右任《恭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记》
“吾党精华,付之一炬!”——孙中山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起义之役并寿。”——孙中山
“最是人民革命好,黄花岗连红花岗”。——陈毅
对墓园建筑评价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纪念性物质载体创建与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人及其支持者构建了满怀政治理想的共同体,并通过系列化、系统化的纪念物、纪念建筑与纪念空间,表达了党团群体及人民对辛亥革命价值的认同。作为革命纪念物的原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摒弃了封建礼制下有关纪念性和礼制精神的载体,在痛悼死者、激励生者的仪式中,其应具有的纪念性与象征性为相关技术策略的制订确立了标尺。西方古典主义有关纪念性表达的形式与方法被借用以服务于传达政治意涵的建构。通过东、西方历史语汇的排列、组合与重构,民族主义与共和思想在不同时期被侧重表达。
黄花文化节
广州市黄花文化节,是由广州市黄花岗公园于2015年起主办,着力打造的融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雅人文艺术于一体的公众特色品牌项目。
黄花文化节定于每年11∽12月间举办,以“花事+文化活动”的形式,传播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已发展为广州市年末的盛大花事文化活动品牌之一。
纪念活动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亲自参加在广州举行的黄花岗起义周年纪念会并主持了祭典,并作《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题写“浩气长存”四字,还亲手种植了松树,以表悼念和哀思。
民国二年(1913年)4月27日,是黄花岗烈士殉国两周年之期。这一天,广东军政府和国民党广东支部等组织广州各界民众数千人,以阳历为纪念日,举行了缅怀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活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纪念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临黄花岗致祭,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规模很大的一次祭祀活动。
祭奠英烈
黄花岗公园开展“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祭奠英烈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向园内七十二烈士墓、邓仲元墓、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墓、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墓、越南烈士范鸿泰墓、史坚如墓等多座烈士墓进行祭奠,重温先烈的历史功勋。
爱国教育
黄花岗公园常年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活动,如“童言童语话发展—红色文化研学之旅”“学雷锋精神,展志愿风采”“英雄花开英雄城之黄花岗起义烈士故事分享会”等,让社会各界人士都乐于参与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追思,在历史的情怀中牢记英雄事迹、继承优良传统。此外,还结合重要历史时间节点举办了一系列传播度和参与度极高的活动。
园路命名
2018年9月30日,黄花岗公园将新改造园路命名为“觉民路”,并庄严举行命名揭牌仪式,广州市各界人士200多人出席活动。2019年9月24日,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在园内庄严举行“达微路”命名揭牌仪式,社会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活动。既表达对潘达微先生的深切缅怀,又赋予园内道路的纪念内涵,意在让市民游客主动了解黄花岗的事迹和精神,铭记先烈、铭记历史。
文创绘本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设计制作了《革命烈士林觉民》、《潘达微的故事》(简装本/精装本)两种绘本,以生动的图画,来展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潘达微两人的生平事迹。《潘达微的故事》配套普通话/粤语录音。
纪念印章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目前有两枚纪念印章,游客可在游客中心免费盖印。
文化交流
2018年8月30日,在广州市台办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一行到黄花岗公园拜谒七十二烈士。
2024年4月3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一行到访黄花岗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庄严肃穆中拜谒七十二烈士,参观了古朴的百年公园(墓园)。
2024年4月26日上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瞻仰,敬献花篮。
2024年5月28日下午,第四届“携手圆梦——两岸同胞交流研讨活动”与会嘉宾代表新党主席吴成典等一行数十人前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参访交流。
保护措施
民国
民国十年(1921年)12月,国民党主席林森函令番禺县长划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坟场界线,由政府按契价补偿征地。
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军政部长程潜、广东省长廖仲恺共同签署了《大本营军政部广东省长公署布告第11号》,用政府报告的形式确认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范界:墓园范围“东至二望岗,西至广州模范监狱及永泰村,南至东沙马路,后至墓后田塘”。
民国十三年(1924年)2月29日,孙中山下令,禁止附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该地原有民坟限期三个月择地迁葬,并禁止今后在墓园内修建民宅等建筑。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通过《计划改建黄花岗建筑之意见》,规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坟场,应作坟场式,不应作公园”。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发布的《黄花岗游览规则》:“(一)严禁坟场附近酒店各项赌博。(二)游客人场一律脱帽致敬。(三)严禁游客在场歌唱及其他一切不庄严之行动。”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多次对墓园维护整治,并设立管理机构加以保护,定名黄花岗公园,并于1950年正式开放。1961年,该墓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被破坏,自由女神像被拆毁。1981年,市政府拨巨款全面维修。后又拔专款兴建黄花园,扩建停车场,整饰美化园容。公园绿地面积达90000m2。每年的3月29日,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纪念活动。
2015年,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公园条例》,规定包括黄花岗公园在内的纪念性公园禁建游乐设施,否则罚款10万元。除了禁止新建,还禁止改建。
所获荣誉
1986年,黄花岗公园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
1994年,被评为市级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美景之一“辛亥之光”。
2000年,被评为省级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被评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名为“黄花皓月”。
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5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2006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3年6月,被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6年9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2016年9月29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23年5月19日,入选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名录”。
2023年9月,获评为广州市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2022年度考核优秀名单。
2024年5月,入选“第一批广州市永久保护绿地名录”。
旅游信息
地址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
门票
全年免费。
开放时间
6:30-19:30
讲解服务
2019年9月起,黄花岗公园提供免费整点流动讲解服务
1.讲解季节:限1-2月、6-10月
2.讲解时间:每天9:00、10:00、
11:00、14:00、15:00、16:00。
3.讲解路线:浩气长存牌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潘达微墓。
4.集合地点:浩气长存牌坊前。
5.特别提醒
如有变动,以当天实际安排为准,敬请到正门咨询服务处查询。
交通信息
地铁:地铁6号线黄花岗站(B出口)
公交路线:6、11、16、65、74、78、85、112、192、201、219、220、223、236、290、535、862B、大学城4路、高峰快线12路—黄花岗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7: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