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Radio and Television Studies)是一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早在1924年,
复旦大学就开始开设新闻课程,因为那时现代意义上的报业开始在中国出现,需要一批专业的记者进行新闻的采写编评,此后几十年间新闻学偏重于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
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中国电视行业蓬勃发展的之后,广播电视行业从电影、纪录片、戏剧等方面引进了不少人才充实自己的节目制作队伍,对于娱乐、生活、教育等类型的节目的制作也已经游刃有余,但惟独仍缺乏既有新闻意识又能够熟练使用ENG设备(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集设备,可实现新闻直播,大大提高新闻时效性)的专门人才,于是60年后的1984年又是复旦大学担当开路先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宣告诞生。
1998年,教育部第三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变更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2012年10月,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代码050302)变更为广播电视学专业(代码050302)。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225所高校在新闻传播学类别下开设了广播电视学专业。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为基本原则,以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特点为参考框架,同时以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培养规格
基本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完成学业。
授予学位: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1、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3、专业素质。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4、身体素材。身心健康,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
1、掌握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3、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4、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5、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
6、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力。
7、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8、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1、具备与新闻传涵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
2、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4、具各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5、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广播电视学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1、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2、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体育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
3、专业基础类课程
各高校应当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开设新闻传播学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广告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选读)、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4、专业类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开设8—10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的核心知识点。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有: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评论、融合新闻学、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电视摄像等。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实习两部分,其中专业实训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不低于课程总学时的15%,总学分原则上不少于20学分。
各高校应开发拓展校内与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各高校结合办学实际,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以及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
1、专业实训课程
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以及师资情况,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任务,在课程设置中,应包括图片摄影创作、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等。
2、专业实习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应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不少于3个月(12周)的专业实习,也可在此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1、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根据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专业实践进行选题。选题要求关注本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实践发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或中国国内外实践发展的前沿动向。选题角度不宜过大,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可操作性。
毕业作品: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采用作品创作或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毕业。作品创作的选题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主题积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在公共媒体传播的各项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调查报告的选题要与社会实际和专业领域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注具有重要影响和一定典型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并且能够对实践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2、内容要求
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应与新间传播专业领域相关,论文内容主要分为缔论(含文献综述)、正文、结论三部分,能够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字数应当不少于8000字,论文写作格式以及文献注释应当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毕业作品:作品创作应当采取各专业实践创作的主流作品形式,作品长度、格式等应有统一规定,并附有作品创作报告。创作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创作策划与背景、创作流程记录、创作阐述、创作总结与分析。调查报告在内容上应包括:调查背景、方法阐述、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结论。创作报告与调查报告正文字数应不少于8000字,并附有原始文字、图片、音视频记录等资料。
3、指导要求
各高校应为每位学生安排1名毕业论文(作品)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作品)的选题、写作、创作或调查进行全程指导。毕业论文(作品)进行过程中,须加强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不少于3次的面对面指导。教师在每次指导中,须对学生的论文或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建议,确保毕业论文(作品)质量。毕业论文(作品)完成后,组织安排答辩。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广播电视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应保持合理性和稳定性。生师比原则上不高于18:1。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8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可聘请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1、教师背景
广播电视学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青年教师(40岁以下,不含)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从事新闻传播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师资队伍中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具有用中文普通话或英文授课的能力;善于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2、教师发展
(1)各高校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学历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培养和发展计划。
(2)建立增加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制度保障,加强学界和业界的联系,探索教师团队灵活发展的模式,要求专业业务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在相应媒体工作、挂职半年以上的经历。
(3)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教师参加业界锻炼和中国国内外学习提供保障。
(4)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教师通过互帮互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设备资源
各高校应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提供数量充足、功能完善、能够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的教学设施。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般不小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生均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进书量不少于4册;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不少于7个,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不低于10%。
广播电视学专业所在高校和院系应在图书馆、音视频资料室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上保证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需求,能够保障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
各高校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资格审核要求等基本信息;为学生推荐课程所需的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与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校际、国际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各高校应为广播电视学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各高校应根据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建壶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增强实验室的使用率,保障实训课程及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
教学经费
广播电视学专业所在高校的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于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的生均日常教学运行经费不低于1200元,主要用于购置图书资料、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围绕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要搭建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运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学生日常管理、毕业生质量跟踪、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常态化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用人单位需求和标准为要,以结果为导向的质量管理目标。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负责质量监控与管理的部门或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相结合的质量保障机制。
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主要由“五项教育”和“两个平台”组成。
其中,“五项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有力保障,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为第一年的基础教育、第二年的实践教学和第三年至第四年的实习实训(包括校内“轮岗轮值”和校外实习工作两方面)。“两个平台”分别为校内传媒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践、实训平台是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基础;具体构架参见上图。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操作)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院校研究而成的教学改革成果。广播电视学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可以描述为:“技科交融”和“产学结合”;“技科交融”指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产学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手段。
该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包含三方面:循序渐进设置教学任务、精心划分学习小组和仪式化的成功评价。在借鉴使用该方法之前可以综合考量该专业、课程的特性之后在做出合理安排。
依据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和特长,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优势,分批分类建立工作室教学体系。
分批:先由专业老师负责牵头创建工作室,后鼓励学生积极创建工作室。学生入学先加入某个工作室熟悉流程参与实践,进入大二、大三可自已创建工作室。
分类:结合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实际,可按照大类分别建立如微视频、新闻摄影、纪录片等综合工作室,也可按照课程设计内容分类建立新闻采写、数据新闻、摄影摄像、后期剪辑等专业工作室。
各专业工作室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在各专业工作室的相互协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广电专业教学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工作室则是这一系统的各个模块,相辅相成。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也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专业工作室,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转变,强调“一专”的培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打造“多能”复合型广电人才。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据《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教学科研论文集》中内容显示,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通过对云南省大理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四所省内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专业名称、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情况)等进行调研,对广播电视学专业所面对的地方行业的调研与分析,人才需求方面急需掌握互联网前治技术、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集采、编、制、播技能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UI设计师、新媒体编辑、前端开发工程师、播音主持等专业人才。
考研方向
广播电视学专业考研方向有:新闻学、新闻与传播、传播学。
就业方向
毕业生既可以进入各类广播电视机构从事节目策划、摄像、后期制作、节目编导、媒介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各类传统媒体、新媒体机构、影视制作机构和广告公司等,从事信息采编、音视频制作与发布、项目策划、新媒体制作与发布等工作;同时也可以进入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内及对外宣传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