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工程(Radio and Television Engineer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
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正式出现于《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
发展历程
2007年前,广播电视工程专业除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开设了较长一段时间以外,南京邮电大学、西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怀化学院等属于新增专业。
201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由080617W调整为080707T。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属于工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为:080707T。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四年参考总学分一般为140~180学分。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工学、理学学士学位。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1)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①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②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③经济管理课程学分;④外语课程学分;⑤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⑥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⑦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工程问题的表述和恰当数学模型的选择当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2)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3)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教育;②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跨专业选修课;⑤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4)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一)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专业基础知识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原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数字视频处理、数字电视系统等。
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予学生有效指导。选题应符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般应结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2)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1)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2)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广播电视工程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3)从事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4)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5)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6)教师应至少承担一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设施资源
一、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二、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1)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2)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4)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1)教学经费有保证,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3)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各高校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
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该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一)多渠道实施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①高校应将企业引入高校。在校内建立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教学企业”,校企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借用企业的社会资源,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教学和实践。②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可以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课题项目合作以及共享科技资源提供平台。使得企业的产业背景与科研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使教学工作更具前瞻性。
(二)拓展选修课程至行业前沿方向
高校应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教育充分结合,使其互相渗透、相互连接,形成合力。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需更接近行业前沿方向,聘请企业人员来校授课。
(三)构建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应采用多维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学校,而应包括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学校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企业负责学生综合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评价;行业协会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等形式考核。其次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应根据企业岗位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学科理论体系和企业的用人机制相融合,构建多维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应将校企合作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层面,从低年级的企业认识实习,到高年级的见习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实习,再到毕业前跟随企业老师的毕业设计,如此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实习体系,使学生逐步了解、熟悉并深入到企业中去,促考试内容,由学生依据学号选择不同的考题,避免了所有学生同一套试题的情况,也从根源上杜绝了学生的作弊可能。再者,可在考核体系中引入新的评价机制,如创新和应用能力测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科创,通过实际情境测试学生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及应用能力。
(一)专业调查
第一学年高校应安排专业调查或社会实践、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其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能力;了解本学科、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需求,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运作,切身感受到现代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气息。这些实践环节安排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进行。
(二)课程实验和技能训练
改革现有的课程实验的教学方法,将集中实验教学方法改为开放式实验教学,它包含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来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技能训练包括电子产品安装实习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电子产品安装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初,是电路分析课程开课之前增设的一个认知环节,内容包括认知实践和装配电子产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电子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技能训练要明确规定能力培养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
(三)课程设计与综合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生在第三学期上完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第四个学期安排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可对学生的综合性工程设计得到初步的训练。由于学生刚接触到综合性工程训练,有必要提供课程设计的操作流程,包括学生选题、器件选择、安装与调试、课程设计报告等内容,这些内容以教学课件或录像片、课程设计指导书提供给学生。同轴电缆传输系统设计:此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五学期,此时周课时相应减少,以集中一周时间进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RF同轴电缆的结构与传输特性、CATV射频传输干线设计技术、分配网络设计技术、RF传传输于线技术维护。数字光纤传输系统设计:此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同样以集中一周时间进行,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加深对包括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光纤和必要的光通路器件(如光分路器、光纤连接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小型广播电视发送与接收系统设计:此项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通过对中小型广播电视发送与接收系统设计,可以对广播信号发射与接收技术中的无线电广播技术、射频系统、天馈线系统、电源系统、中、短波广播发送技术、调频广播发送技术、广播接收技术等有深入的理解。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第八个学期一般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一批现代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对各个环节(如: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选题原则与类型、实施步骤、教师指导、论文撰写、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组织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制度。学生应有毕业设计指导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及指导教师规范操作及规范各项工作流程。
(五)实践教学日常化措施
实践教学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施环节外,应使这些工作走向日常化,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成立广电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将学生的周六、周日和寒假放在电视台、宽带网公司、电视发射台、电视转播台等实践基地,这样既节约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又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一)立足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联合办学
针对“三网融合”是国家战略性工程的要求,广播电视工程专业以服务行业为出发点,坚持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与广电企业结成紧密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直接面向广播电视产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基地,巩固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初步能力。
(二)依托“卓越计划”,以广电人才培养为目标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要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指导方针,制定出符合工程教育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循序渐进的的方式逐步推进。在以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背景下,本科学制设置为3+1年,包括3年的在校学习和1年的企业学习。学生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各培养过程:第一阶段,侧重理论学习,以学校培养为主体;第二阶段,侧重工程实践,以企业培养为主体,通过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研发来实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并由学校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最终通过校企联合答辩,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才能最终被授予学士学位。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求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各种国家级、市级竞赛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独立研发的技能。
(三)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产学合作机制进一步在实践环节加以强化,坚持“夯实基础、注重素质、培养能力、鼓励创造”的原则,积极吸纳各种社会资源,与广电等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实习场所。与企业共建先进的实验室和开放式实验平台,构筑一个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
(四)立足国际,提高专业培养的影响力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在推进过程中要立足国际,以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为目标,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或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选拔优秀的教师出国进修,提高英语及专业水平。并积极开拓与国外高校进行学生联合培养的途径。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可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就业方向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可以可在广电、通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