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Radio and Television Scriptwriting and Directing)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艺术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1998年,该专业正式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之中。
设置背景
20世纪20年代,广播诞生于美国。
在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官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广播事业拉开了自给自足的序幕。
在电视方面,1958年5月1日,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作为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始。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文学艺术及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1978年,恢复了高考政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工作者拥有了更为宽松、活跃的外部环境。政策的支持,使得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空前繁荣起来。
有数据显示,仅2014年,中国电视荧屏上新增综艺节目的数量达到106档,电影、短片等更是供不应求。
发展历程
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艺术类下(代码0504)新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代码050420),该专业由原文艺编导(050435)、电视编辑(050436)和影视节目制作(050449W)三个专业合并组成。
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中国国内最早设立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数字技术与艺术)专业。
2001年以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20所院校。
2012年10月,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颁布实施,艺术学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学科下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
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着眼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学科与产业前沿,旨在培养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以及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语言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本定位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应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规格
1、广播电视类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总学分建议控制在160学分以内。
2、学生完成各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键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社会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
1、系统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
2、了解广播电视传播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最新动态;
3、掌握广播电视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1、掌握采、写、编、摄、评、说、播的基本技能;
2、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巧;
3、能够运用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编导与播音主持创作。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框架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教育类课程;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作品)等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和课内实践(实训)环节,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制定课程学分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语教学。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类科学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应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类的特点和社会行业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形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学生修读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不少于2门。
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体育、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
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指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含史论类课程(如艺术概论、广播电视导论、新媒体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编导概论)、基本技能训练课(电视编辑、摄像基础、电视节目制作)。
主要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开设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等课程。
还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和网络新媒体相关课程。
实践教学
认知实习指通过组织学生到媒体参观学习,听取相关介绍,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专业、行业、产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专业实习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应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拓展实习资源。根据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特点,应以作品创作为核心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专业实习可采用在专业课程中理论加实践和设立独立的专业实践环节等多种模式进行。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到媒体参与一定的实际工作,在实习岗位上获得训练,进一步熟悉工作环境、提升专业素养、获得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形式。
1、选题要求。毕业论文(作品)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综合性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或毕业作品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选题应围绕广播电视行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新媒体的发展来进行;毕业作品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一件完整的作品。
2、内容要求。毕业论文应论证有力,逻辑严密,合理铺陈材料;在理论、方法和视角上力求有所创新;在研究结论上力争提出新的见解;鼓励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综合分析。
毕业作品应通过审美创作实践强化叙事与表达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提升艺术表现力。
3、指导要求。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作品)质量,指导教师应对毕业论文(作品)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向学生讲解选题意义,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选题或自主拟题,制订指导工作计划。指导学生拟定毕业论文(作品)写作(创作)提纲。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对毕业论文(作品)的总体方案进行指导。督查毕业论文(作品)进度,对学生提出的间题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审阅毕业论文(作品)初步成果,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作品)做出专业性评价。
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作品)答辩的准备工作。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答辩。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设置此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计入理论学分。将学生开展的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奖作品、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计入实践学分。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专业教师队伍应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2、在专业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当不低于90%。
3、教师团队中应该有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应由在本专业领域教学、研究或创作中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任教师担任。
1、教师背景
(1)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2)系统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的发展趋势,能提出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并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2、创作能力培养
(1)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
(2)教师队伍中应当包括一定比例的具有业界经验的专家,可采取专兼职的方式引入。
(3)能从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又有节目创作经历和经验或从事过一线广播电视节目的“双师型”教师应占一定比例;配有专职实验指导教师和相应的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
3、生师比
(1)专任教师数量应与高校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学时相匹配。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办学条件指标,生师比应不高于11:1。
(2)可根据专业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主讲教师,尤其应积极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并来自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
(3)兼职教师应纳入教师考核,聘请的校外教师经折算后计入教师总数;应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辅导。
设备资源
1、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地开展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需要服务。
2、与中国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业界建立学术联系,举办一定数量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3、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类图书资料等,每年还应购买一定数量的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综合性重点高校生均专业图书不少于100册,生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20册;师范院校和地方院校生均图书不少于50册,生均年购进图书不少于10册。
1、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2、配备必要的设备,如数码相机、高清摄像机、专业灯光设备、舞台音响、轨道、录音设备等。
3、应建立满足教学要求的多媒体专业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如虚拟演播厅、专业摄影棚、非线性编辑室等),并配置需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1、应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2、健全教师、学生的对外交流制度,有计划地派遣师生出国实习或考察。
3、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教学经费
必须具备必要的经费,主要用于图书资料购置、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质量保障
1、各高校应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建立覆盖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专业师资、教学条件五项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2、质量监控规范
各高校应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环节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1、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2、质量监控措施
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日常管理、定点管理与定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日常管理:须由院长(系主任)负责对执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项目的情况进行日常管理。
定点管理:须由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或个人对教学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管理。实施定点管理的组织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等,个人则有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代表等。
定期管理:须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定期的管理评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认证)、专项评估着重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培养模式
如上图所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其中的实践化教学体系包括实践课程重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队伍建设和课下活动拓展;综合化实践平台包括角色体验、作品创作、专业比赛、技能认证等拓展性平台;服务化应用机制包括监督评价机制、项目研发机制、学生服务机制。该培养模式不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还是践行双创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既符合高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战略定位,又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内在发展规律。
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特点与专业发展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仅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调整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与网络、手机、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接轨。例如,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以新媒体为平台制作编辑的音视频,学习网页的制作,学习新媒体技术和理论,从而适应和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变化发展。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采用结构化的前进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确定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该方式将意识与无意识有序与无序等矛盾和对立的二元结构进行绝对地划分,肯定“正面”,否定“反面”。
而引入的后现代教学理念提出对二元对立进行“解构”,反对教学活动的程序化和模式化,主张突破常规模式,吴活多变地进行教学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常常通过反面实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代表院校: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有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三个专业,为了做到三个专业优势互补,学院建立了统一教学实践平台。如编导专业的电视节目导播与播音专业的访谈节目、娱乐节目策划与主持课程,两个专业教师会抽出部分时间,商讨任务,播音专业训练节目策划、主持等内容,编导专业负责辅助策划、演播室灯光调整、现场调度、拍摄、现场导播、后期包装合成等内容,以及编导专业的导演课程和表演专业的影视表演、播音的表演基础课程相结合等,所有能够整合三个专业资源的课程都尽量做到统一平台、统一规划,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会学习的同时,能够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媒体不仅仅成为学校学生实践基地,学生还可为媒体做大量的数据提供和数据分析工作,实现校媒联合,相互受益。中国现阶段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常常在实践过程中单方面向媒体输入,有时媒体会因无力接受更多实习者而拒收,从而出现了学界依靠媒体而媒体不屑与学界联合的尴尬情形。
大数据时代,会极大地改变学界和媒体的这种状态,教育界应利用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可视化操作能力较强的优势与媒体实践相结合,真正形成校媒联合模式。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2016年,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组织开展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及行业相关要求。
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涉及河南省内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相关单位以及部分省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媒体单位,主要涵盖电视媒体、传媒广告公司、报纸媒体、网络媒体。
根据调查显示,在所涉及的用人单位中,各个电视台,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对于编导人才的需求量较小,占到31%左右,而各个传媒公司或广告公司对编导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各个用人单位对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创意策划、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方面,这三类职位需求量超过50%。
考研方向
广播电视学、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新闻与传播等。
就业方向
编导、导演是各类电影电视节目的总指挥,该专业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台节目的好坏,编导的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处于整个节目的核心。因此有才华的编导一定会成为各个电视台争抢的焦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编辑、采访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方面的工作。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