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津和郎
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广津和郎(1891~1968)日本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东京都,父亲是砚友社的作家广津柳浪。1913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国文系。在校期间曾与人合办刊物《奇迹》,发表短篇习作《夜》和《疲惫的死》,并翻译契诃夫的小说 ,受到二叶亭四迷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1914年任东京每日新闻社记者,后为《洪水以后》等杂志撰写文艺评论,发表《愤怒的托尔斯泰》(1917),为文坛所瞩目。他的成名之作《神经病时代》(1917)是短篇小说,写一个知识分子对丑恶的现实感到愤懑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彷徨苦闷,这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是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典型。类似的作品还有《两个不幸的人》(1918)、《怀抱着死去的孩子》(1919)等。此外,还有抒写个人婚姻不幸的作品 自传三部曲《师崎之行》(1918)、《壁虎》(1919)、《在波浪上》(1919)、《抱着死去的孩子》(1920)、《昭和时代的知识分子》(1930)、《训练成的感情》(1934)等优秀作品。
战前作品
20、3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时期,创作了《昭和初年的知识分子作家》(1930)和《暴风雨咆哮吧》(1934),被看作“同路人文学”。长篇小说《暴风雨咆哮吧》写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军国主义势力越来越疯狂的时代不愿当官吏,情愿和妻子一道开一家小裁缝店,深入到市井生活中去。战争年代,发表描写下层人民生活的《小巷春秋》(1940)和评论《德田秋声论》(1944),表示对法西斯的反抗。《小巷春秋》写一个妇女半生坎坷,在东京惨淡经营的旅馆在大地震中焚毁,晚年又因家庭矛盾,悄然回乡。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间,发表讲演《关于散文精神》等,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表示怀疑和反对。
战后时期
战后不久写了讽刺日本政府对占领军奴颜婢膝的短篇小说《幽灵列车》(1945), 勾勒了一个车站副站长在美国占领军面前所表现的奴才嘴脸,获得好评。此后陆续发表《美佐和她的女友》(1949)、《港湾小镇》、《到泉水去的道路》(1954)、《微风吹过街头》(1960)以及评论《加缪的〈局外人〉》、《那个时代》(1950)、《岁月的踪迹》(1963)和政论《松川审判》(1958)等。
广津自一九五三年起,全力以赴地参加营救松川事件无辜被告的斗争,写出50万言的长篇政论《松川裁判》(1958),以铁的事实揭穿这一事件的阴谋陷害的实质,终于一九六三年使冤案得以昭雪。广津的作品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抨击。战时的辛酸体验更激发了他的正义感,集中表现在他参加松川事件后完成的长篇小说《到泉水去的道路》(1953)里。这部作品以一个青年妇女同遗弃自己母亲的父亲之间曲矛盾,以及她的就职和恋爱等为主线,描写了几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何积极地参与松川事件的斗争,反映了日本人民要求改变现状的意志。《到泉水去的道路》和《松川审判》是最能代表他战后创作的倾向、表现作者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09:38
目录
概述
战前作品
战后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