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立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广西2011计划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世界手法医学联盟、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北部湾海洋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员单位;是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发展的大学。
历史沿革
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1934年3月,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成立,中央国医馆理事刘惠宁被任命为所长;同年10月,广西省立梧州区医药研究所成立,中央国医馆第二届理事廖寿銮被任命为所长。
1936年冬,桂林区医药研究所成立,广东中医专业学校毕业的韦来庠被任命为所长。
1941年秋,省政府将南宁、梧州、桂林三个区医药研究所合并,改称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由韦来庠任所长。这些机构虽名为“医药研究所”,实际上是中医职业学校。研究表明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公办中医学校。
1942年,创立了广西省立中医院和药物种植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
1945年9月,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改组成立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原所长韦来庠被省政府任命为校长兼附属中医医院院长,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公立中医学校,是广西近代中医教育的一大进步。
1956年,学校恢复办学,南宁中医学校、梧州中医学校相继建校,次年2月两校合并为广西中医学校
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
广西中医学院
1964年,恢复本科教育,学校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
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组成新的广西中医学院。
197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
1978年,学校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广西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教育部授权开办研究生教育的中医药院校之一。
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起,学校先后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成为广西第一所获得“优秀”等级的高校。
2009年,学校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同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9月,学校搬迁到仙葫校区。
201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美国督优维尔学院联合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2015年1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协议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年2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2018年5月,学校获批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医博士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得“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5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5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制药有限公司,1所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25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有广西一流学科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2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在2022年最新的ESI排名中,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2023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44人,有博士生导师81人、硕士生导师85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46.68%。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近五年有58人次获得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124人次获得省级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有国医大师3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54人,青年岐黄学者5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8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共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7人等。
教学建设
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中药学、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评估、中医学等4个专业认证。学校有本科专业2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4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0门。国家级中药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
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
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
交流合作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现有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广西科技创新服务提供机构1个;获批“中国-东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北部湾经济区中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等人才专项3项。
研究成果
2018年以来,学校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220项;获得项目立项3256项,合同资助经费30866.567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584篇,其中SCI 论文1201篇;出版著作235部。有效授权发明专利240件,实用新型专利471件,外观设计专利20件。获得厅局级及以上奖项186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2019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郝小波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葡萄膜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构建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依托单位为国家葡萄膜炎中医诊疗协作组组长单位,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发挥中医药在免疫性疾病治疗和视功能康复方面优势,针对高致盲率免疫性眼病葡萄膜炎,在理论创新、诊疗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创建了葡萄膜炎“理法方药”完整体系,推动了中医药理论原始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
2020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学校邓家刚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申报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以寒热药性为突破口,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认知规律,提出整体药性观,创立本原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新概念,发现了药性表征规律,拓展了药性应用新领域,重塑寒热药性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策略中的关键地位。
学术资源
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22.5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3600多种19万册,电子图书350多万册,古籍线装文献近万册,逐步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顾医、理、工、管等多学科的馆藏体系。近年来,我馆以服务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加大馆藏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展数字化、现代化、特色化图书馆建设,逐步实现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转变,全面推行“藏、借、阅、咨、访、检、合”七位一体的开放服务管理模式。现购置电子资源20个种类,其中中外文数据库22个,电子图书2个,考试学习资源2个;另有免费试用数据库14个。覆盖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教学素材、中医古籍、认证考试、医药知识、文献服务、学术视频、统一检索等多种类型。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省级医药科技学术期刊,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研究、医学检验、名医经验、护理园地、教学研究与管理、针灸推拿、医史文献等。
该刊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广西高校优秀学报。
《广西中医药》
广西中医药》杂志是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77年,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为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以医疗为主,侧重临床,兼顾学术理论。开辟有临床研究、临床报道、手法医学、针灸经络、学术理论、民族医药、经验总结、八桂名医精方、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及验方集锦等栏目。
《广西中医药》曾先后获广西第三届优秀报刊、第二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期刊和广西第六届优秀报刊、广西第七届优秀报刊等称号,被12种重要数据库和文摘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一、文字内容:
上方是中文“广西中医药大学”字体是由中国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学校题字。
下方是英文“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的英文翻译。
二、图示意义:
校徽的主图案由三个艺术变形的字母“P”形成。“P”是英文“脉搏”(Pulse)的首字母。三个艺术变形的“P”构成了一个中医切脉的手形。脉诊是中医诊疗方法的一个象征。而三个“P”则寓意着: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脉搏,把握住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的脉搏;图案又如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指引着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进的方向。图案和文字为黄色,背景为红色。红属火,黄属土,在中医五行学说里火土为相生关系。
校旗以学校徽志和广 西中医药大学视觉识别系统标准色为基础,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面为标准黄色,右上角分别印有红色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和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弘毅自强,传承创新
“弘毅”语出《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强”见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弘毅自强”鲜明地强调师生不仅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更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与践行,自尊自重,自立自强。“传承创新”的具体要求是传授、继承、发扬、创新中医药文化以及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自觉,进而达到文化自信。
校区情况
明秀校区
该校区位于中国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有学生在此学习,包括高职类学生、研究生及部分高年级本科生。
仙葫校区
该校区位于中国广西南宁市五合大道13号,是大部分本科类专业学生主要教学地点。
北湖校区
该校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北湖北路52号。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校园环境
《问道》雕塑
该雕塑位于仙葫校区教学楼西侧。雕塑《问道》再现了孔子向老子求学的历史瞬间,孔子谦恭有礼,展现了儒家仁礼的道德追求;而老子则神态飘逸,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虚怀若谷的精神。雕塑形神兼备,周围绿竹掩映,春阳照耀,共同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至高境界。
《无限》雕塑
位于明秀校区医学楼与学生宿舍之间,以抽象艺术表现形式,由太极拳及不断向上延伸的两极造型组成,展现了太极的神秘和刚柔之美,突出了太极精神内涵和无限性。
神农阁
该阁位于仙葫校区药师山制高点上,为广西中医学院医疗系78级校友捐建,以炎帝神农氏命名。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7: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